让品德与社会课从课堂走向实践

时间:2022-08-08 05:28:01

让品德与社会课从课堂走向实践

摘 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入手,探讨实践体验教学在品德学习中的促进作用,提升小学品德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实践;教育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品德与社会课必将打破传统的品德课概念,学生接受德育的时空也必将大大拓展,由课堂走向实践。

传统品德课教学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教师教学只重视课堂,忽视课外。二是教师过于追求德育教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说教”。笔者认为,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生活,带领学生走向实践,才会有知行的统一。如何让品德课从课堂走向实践,发挥学生经验在品德教学的作用呢?笔者是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和尝试的。

一、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反观传统的品德课教学,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编写的教材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大多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城市的孩子去探究新农村建设,去学习现代农村农业知识,这些内容一是不适合学习对象,二是授课教师也知之甚少,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隔离,也与学生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这一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弊端,就应当使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时,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学习环节:一是随机夸夸我班的异性同学;二是向同学介绍我最要好的朋友;三是召开辩论会,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给同学写悄悄话、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交流出来的东西很真实,表现出来的感情也很真挚,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没有一句说教,但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

二、让品德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实践

课堂上,我们改变传统的一讲到底和唯书本知识的弊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领,品德课由此逐渐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因此,品德课教学还应该是将社会作为大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加强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时,关于家乡环境的调查,我组织学生从河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展开调查,沿着过去的家乡河走了十几千米,找出了家乡河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一些直接原因,如,河水污染主要是上游的一些工厂废水排放,病死家禽的随意丢弃,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的随意排放等原因,而空气污染更多的则是一水泥厂的粉尘以及农民燃烧蘑菇种植包造成。通过调查后,学生在班上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并写出了关于家乡河水,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送给了相关部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让品德课走向学生的自主实践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这些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在脱离教师的场所是否有效、有用?换言之,学生是否真正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这个也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我们知道品德教学的结束,绝不是学生探求知识,道德实践的停止,品德教育更应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这一课,学生在课堂上都抢着说自己会做这会做那,都说出了如何让父母高兴的很多事。可是在家里是否有坚持做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围绕家庭实际,怎么样让家人高兴快乐为主题,做一些打扫房间、倒垃圾、洗碗、浇花等具体事情,让学生自己制定家务劳动计划,并请家长指导学生学做家务,督促学生长期坚持下去。通过这样的自我实践,德育教育也逐渐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让学生走向自主实践就是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远离教师,远离课堂教学后通过亲身经历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品德课“从课堂走向实践”是立足于生本;立足于课内外结合;立足于课堂与生活密切联系;立足于品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有效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而采取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小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实践课程。

上一篇:重视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也谈数学课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