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毓照《〈中国气功学四大经典讲解〉之误》(下)

时间:2022-10-23 12:42:42

评陈毓照《〈中国气功学四大经典讲解〉之误》(下)

“道”的哲学思想,来自于修道炼丹(仙)的实践文化。厥实践文化,记录着实修、参悟、效验、体认与证果。所谈的完全是虚来空去,空来虚去,阶梯层次工程次第中的“功境”“玄况”、“功态”、“玄景”、“发相”、“法象”与“果位”。譬如“厢无形无象尚有迹”,“谷神形虚而有实感”,“玄关显象,不见而知,不知而觉”,“寂然不动,光明顿开,见沃野千里,城雉环列……”,“息心候之,略有甘露霈注,遍体作旃檀气”,“婴儿显相,似相非相”等等,全是感性,没有理论可说。

一、关于“虎跃龙腾风浪粗”

古哲云:“圣人以真阴真阳取喻青龙白虎,以两弦之气取喻真铅真汞,曰真阴真阳乃乾坤健顺中正之气也。”又云:“心之猖狂为龙,身之狞恶为虎”;“心中正阳之气为龙,肾中真一之精为虎”;“离日为汞,中有己土,强名曰龙,坎月为铅,中有戊土,强名曰虎”;“身中一点真阳之气为龙,心中一点真阴之精为虎”……

在修炼的阶梯层次、工程次第中,从感悟到分用,对,“龙”、“虎”的假名托喻、假名别号不少于一百多种。比来喻去,无非是阴阳二气也。故《四解》注:“(1)虎龙分为元精(元气)元神之喻”完全正确,无可非议。

古哲云“太极无极之降本流末也……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判阴阳”,可见“道气一判,乃阴阳二气也”。故丹经有云,元神称阳,元气称阴。吾师有句话已谈得很清:“元精元气同属一物……元精动而元气静,修道者把不动叫做元气。”

“跃腾指二者俱动”:“龙”指“心中凡焰之火”,“心属火,妄想,识灼奔驰难以遏灭”,故丹经上写道:“念无一刻之不生,心无一时之宁静……心常驰于外”。故常说成“龙腾云起”。“虚”指“火中水,所化之气”,亦称“漏精”、“漏气”。而漏的精、漏的气,完全由元精元气所推动,故“虎”即“元精”,“元气”也。不经过修炼的人,所至,元精元气常随着浊精肾气泄漏于外。亦如丹经所云“神凝气聚,神驰气散”,故常说成“虎跃生风”、“虎跃风起”、“虎啸风声”。

初乘功夫的修炼,即“积精累气”,故有“降龙伏虎”之说。“降之之法,制其心中之真火,火性不飞而龙可降”…・龙降气不散,虎自伏。”丹经上说:?不积汞,何以取其铅?不降龙,何以伏其虎?”“伏虎者就是炼气,炼气者,伏其气也,伏气务期其气回……气回而曰虎伏。”可见,降龙与伏虎同步也。证验了丹经上常讲的一句话:“神返身中气自回。”这不正是《四解》注“跃腾指二者俱动”吗?

“风浪粗”:初乘功夫修炼,“积精累气”,将走漏之元精元气转回来,返回肾府气穴,再集中在丹田里。若能如此,使气随着神还原到丹田后,便要用武火使元精元气融合为一,俟阳气既定住于气穴,就不能再用武火,只宜用文火薰蒸温养。这便是“调药”阶段。

“武火”气功师多解释为“深呼吸”、“喘粗气”,丹书上说成“鼓之橐龠,吹以巽风”。从真正意义上讲,正如吾师说的“使心集中于气息而呼吸,乃是武火。凡呼吸顺着自然作用,毫不用心施行呼吸便是文火。”故《四解》之注,“武火比文火粗”说不上哪里有错哪里有误。

“调药”久之“产药”,产药之时,丹田融动温暖,阳亢,外肾挺举,龟眼圆睁,“活子时”到来,这正是吾师说的“产药是神气合一而成之物的发动”。产药后要及时采,否则变为淫精走泄。各门派对防漏泄皆有其口诀,但不外乎“火逼金行”,将走漏之气,用武火逼人尾闾关。这便是《四解》注者所说的“进火冲关”。

进火冲“三关”,将神气初凝之精气,沿督脉上行人栖神之天谷泥丸宫,神感气交,神凝气聚,遂化神水,水重如铅,必然循任脉下沉入气穴华池,温养玄珠。

从丹经上看,任脉从脐轮分二截,从肾府气穴下丹田发出之真气,一股顺流于下截而上,一股逆流于上截而下,汇人中丹田。这即是《易》中所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这也就是说,黄道之正中通理(或说总理、总统)着先后天之精气神,总统着阴阳造化,于人体居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之正中(心)。有其名并无实位,虚开之穴,也称为“中虚”、“黄庭”、“土釜”……一言以蔽之,中丹田是也。

《四解》之注:“(3)中央正位:指丹田”,只是没讲清是中丹田。对于气功低层次的命功修炼,根本无必要讲得那样清楚。

功至“温养玄珠”,即将到来的即是“果生枝上终期熟”。至此,功已进人中乘修炼而待“产大药”。

古哲炼功口诀:“……人身汞为神,铅为精。‘金花开汞叶’者,恍恍惚惚水性神也;‘玉蒂长铅枝’者,杳杳冥冥火中生精也。得诀者……则铅汞之枝叶已茂,此时正宜采药进火……一往一复,一升一降,如环无端,得药后又要知往复之妙,升降之宜,方为始终兼尽,而圣胎圆成矣。”这不正是《四解》注“(4)果生枝上,喻采药后内(再)炼过程。(5)子在胞中,喻丹田药物的生成。”不过到此工程次第,“药物的生成”在丹书上应说成“产大药”。对于气功师来说,罔必讲的那样精微了。

“南北宗源翻卦象”:“南北宗源”系指先天八卦序列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人体相应的是上为乾南,下为坤北。《四解》注完全正确,无可厚非。

全真先辈口诀中说:“本来阴阳一气,因先天太极一分而阴阳出。阴阳一出,乾与坤交;乾中之阳,走于坤宫;坤中之阴,人于乾宫;乾虚而为离,坤实而成坎;于是先天乾(三)坤(三)变为后天坎(三)离(三)。离者,离去其阳也。坎者,坎陷其真也。离卦外阳而内阴,阳失其实,则外阳必系假,坎卦外阴丽内阳,阴陷其真,则外阴必系假,阳亦不纯,阴也不真,此后天坎离也。”此时,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变成了后天八卦的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坤却分居于西北、西南。

这个先天伏羲八卦到后天文王八卦,在修道炼丹(仙)中,喻示着“人自交后天顺行造化,假者用事,真者潜藏;先天为后天所蔽,故有生死病老,不能长生久视……”

人都想长生不老,不断尝试着修道炼丹(仙)的实践。所以,初乘修炼人手巧妙地运用着阴阳五行以及后天八卦。

古哲云:“心中;本自性根罅出。兹谓是青龙髓者,丹家以青龙喻魂,在先天卦位属离居东……夫先天之魂尚藏于乾中而不动,至后天而乾已中虚为离,离卦居南属火……身中阳气,原从命蒂抽来,今谓为白虎脂者,丹家以白虎喻魄,在先天卦位属坎居西……夫先无之魄尚伏于坤中而未显,至后天而坤已中实为坎,坎卦居北属水……”

一旦进入中乘修炼,“取其坎中先天真阳之气以填离,取其离中先天真阴之精(气)以归于坎,”正值“精气二物(阴阳二气)发生之际,正当采取之时,法惟任意掇来斯配,归于鼎内,则坎即中虚而返坤,离即中实而还乾”。这个初中乘即将进入上乘之修炼,正如《四解》所注的“翻卦象”。

“翻卦象”的具体行功要旨与秘诀,亦即是“抽坎填离”的具体过程。

请看古哲练功口诀怎样说的:“心属乾,乾之本位在离,其色赤,故名赤道,实即我身任脉也。任性炎上,学必使之下降。身属坤,坤之本位在坎,其色黑,故曰黑道,实即我身督脉也。督性润下,学必使之上升――此谓颠倒阴阳。盖以督阳任阴也。曰督曰任者,义取乾健坤顺焉尔。”这就是“火逼金行颠倒颠”取坎填离的具体过程;也正是《四解》注“(7)翻卦象:喻进阳火退阴符有如卦象的变化。人身是背阳腹阴,腹部纯阴,进阳火从尾闾开始,如一阳初生的复卦,从后是阳气顺督脉渐渐增长,由临卦、泰卦、大壮卦、决(应为央)卦,直至头顶时进阳火为纯阳乾卦之象。接着退阴符从百会开始,如一阴动始的(媚卦),阴气顺身前任脉渐渐增长,由遁卦、否卦、观卦、剥卦,直至会阴时退阴符纯阴坤卦之象。”

《人身元气十二时周流图》、《伏羲太极六十四卦与人体元气周天运行图》以及《八卦周天图》比喻进阳火退阴符相对应卦象的变化,元气运行与推卦方向相反等,均表达得一清二楚。

综上所述,“翻卦象”正是人修炼时返还先天的过程,也是由人到仙的过程。故吾的“仙佛合宗”的老师说:“人活着有仙佛,死了就没有了。”

古哲仙真,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巧妙地运用着易道、易理,从后天八卦推演返回先天八卦。其中玄赜妙理,幽深难测。至今理论界、科学界根本说不清其原因,尚无人能够做出令人置信的破解。但陈毓’照先生竟然敢于“破解”,并以此批判别人。

由于陈毓照对《悟真篇》的此段原义根本不知,又没读懂《四解》之意,故他的烦赘冗言的解释,再无“正确”二字。

他说“‘虎跃龙腾风浪粗’,乃是对我人身心的比喻,实即是气神的比喻。”说得如此轻巧而又不准确。丹经道书上明明写道“心中正阳之气为龙,肾中真一之精为虎”;“身中一点真阳之气为龙,心中一点真阴之精为虎……”正如他“批判”《四解》注者所说的“只要不是文盲,这几句话的意思也会懂,又何必上天人地,到处乱奔(扯)?”

他又说,“心息相依,自然龙降虎伏,而中央正位之玄珠产矣。”说的如此轻巧而又离题万里。他还说:“‘风浪粗’解武火等都是不对的。尤其将‘中央正位’解喻为丹田大错特错……”“宗源二字,就是点明翻卦象的办法,应从中间的根源上去翻。”

他更为可笑的说:“《四经解》者把翻卦象之句正用后天搬运一步一步到卦象中去翻,并且把卦象安到色身上去,岂不让紫阳本人也要啼笑皆非了。”

此段的解释与评述,乖舛讹误比比皆是,没有一处是对的。即是引言,与他应表达的语义也对不上号。

二、关于“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

“依他坤位生成本,种在乾家交感官”:依据“他家不死之方”即“他家所出之外药者”(说透了就是常说的“乾坤之元气”、“先天正阳之气”“先天真一之气”“鸿未判之始气”“混沌初分之灵根”等等)在坤腹丹室金鼎(又称黄中、中宫、黄庭、土釜、性命交宫、阴阳窍、生杀舍、坎离交媾之所、心肾往来之路、龙虎交战之场、神仙长胎住息之乡、赤子安身立命之处、婴儿晏坐之静宣、婴儿安处之道场等等,各种丹经道书及口诀中设譬喻辞近二百种之多)中,“烹炼、沐浴、防危、虑险以分胎,温养成丹”而成“生成体”。这个“生成体”是“小药”初凝之玄(于)珠,胎气初凝之婴儿,分胎前之圣胎,坎离交媾神气初凝初合之物(体)。这个“生成体”是在坤腹丹室金鼎中的坎离交媾,此时的丹室金鼎,在丹经道书上称“小金鼎”,此时生成体的过程称“小还丹”。

“小还丹”后持续修炼,即进入上乘功法。在此阶段依然“抽坎填离”,以至于”气足神全,婴儿显象,既出其胞,便可移神换鼎……由中宫直升上黄――天谷泥丸。人身至清之境也。按此婴儿全是先天凝结……得体曰胎曰婴……”这也称“大还丹”。

此为“金鼎还丹结圣胎”,“分胎后的圣胎”,“全凭我之真我法身,真神凝结”。

另一古哲口诀说得更为清楚:“……此神已由应谷(中丹)寄宫养到充足,乘气腾转周天,移归本位泥丸中,遂留居于天谷……谓之分胎,谓之移神换鼎,或称‘留汞居金鼎’。”

综上所述,正是“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官”的持练过程。亦即中乘人上乘后的高层次修炼。

《四解》注:“(1)坤位:指腹部丹田。《周易・说卦》‘坤为腹’。”完全是对的。{丹经》上曰”腹曰坤炉……腹为性命交宫,生药之地。”《四解》注“坤位,指腹部丹田”,只是没有讲明是中丹田。

《四解》注“(2)体:指药物。由精化气,气相对神还是有体质的。”这个“体”系指的“以神御气,以火炼药”,坎离交媾、铅汞交结而得的胎气初凝“分胎前的圣胎”,也是“视而不见”胎婴之雏形;这个“体”如说成“药物”系指尚未“种在乾家交感官”之前的,也是《丹经》上所说的“小药”。不过,对于气功低层次命功修炼而盲,罔必讲得如此精微。

《四解》注:“乾家:指头部泥丸宫。《周易・说卦》:‘乾为首’。(4)交感官:元气元神,乃一阴一阳,在泥丸宫交感成丹。”也是正确的。

“乾家”指“真阳”“真汞”、“龙之弦气”,又比喻成“鸿之始气”、“先天之祖气”、“混沌初分之灵根”……以上已说及设譬喻辞,假名别号多至一二百种。一言以蔽之,“先天真一之气”、“先天之阳气”。

再看《丹经》口诀中又是怎样说的:“生身时初委干身中之气(先天真一之气),原由寄宫虚谷(下丹田气海)而还于应谷(中丹田蜂宫),非干于肾;所化之神,只因寄宫应谷顺气周旋而返于天谷(上丹田泥丸宫),不在心。”可见,“泥丸宫”正是先天真一之气或者说先天正阳之气常居住而栖息的“家”。故说成“乾家”。

“移神换鼎”又称“移谷内院”。功至上乘,分胎之婴儿,移入天谷上丹田泥丸宫里,完成最后一着,乾坤交媾,真精真神交结,金丹结就,“待召飞升”。这就是“依他坤位生成体”,再次“种在乾家交感官”――也即泥丸宫里,沐浴温养,滋生成长 (丹)。

《四解》注“(4)交感官:元气与元神,乃一阴一阳,在泥丸宫交感成丹”的解释完全正确。

几千年来,古哲仙圣在长期修道炼丹(仙)的实践中,体悟到元气 (或称真气)与先天真一之气(或说先天正阳之气、或说混元一气)是有区别的。元气对人而言确属先天,但是对道而言尚属后天;先天真一之气,对人而言确属先天之先,对道而言同属浑穆氤氲一体。在修炼不同层次阶梯中,步步效验分用而言,两者确实有区别。但是,古哲仙圣写的丹经道书中(包括我的道教内四个老师),从未有人能够说出实质性区别。故有待于好道者和理论界、科学界长期探讨(个人贸然讲一句,先天真一之气与元气,从实质上讲,即一事一物也)。故《四解》注“元气与元神,乃一阴一阳,在泥丸宫交感成丹”的说法,暂时无疑是正确的。

陈毓照对此段的(四解》注,又是压根没弄懂,却又东征西引。他反驳《四解》注而引用刘悟元的一段话:”……彼岂知金丹根宗,是抽坎填离,依坤归乾之一著乎!坤位生成体,即坎中一阳也。乾家交感官者,即离中一阴也。坎本坤位,故曰坤位。离本乾体,故曰乾家。……其实,“依地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官”,即是取坎填离之义。取坎,则坎中所陷之阳出,坎乃成坤,填离,则寓中所杂之阴化,离仍成乾。乾坤成体,玄牝立而谷神存。金丹凝结,性命到手……”

刘悟元的此段阐述,逻辑环扣,言简意赅,必须连贯读解,不得断章取义。他说的“坤位生成体”,即是坎陷的真元之阳气(元气)取出来,充填补给离去的――亦即被杂化的阴神浊气而挤掉的真阴之精(所化之神,元神)。使之真阳真阴,或者说元气元神,移入乾家本来居住的交感官内,神感气交,阴阳和合,乾坤交媾,金丹凝成,性命双了……从而俾之,坎离返回乾坤之本位。对人修炼而言,即“返还本原”。故刘悟元曰“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官,即是取坎填离之义。”

陈毓照对(四解》注以及他引用刘悟元的这段话的真正意义一点也没弄懂,就想拿来唬人。他根本就没看清楚,《四解》注与刘悟元此段的阐述完全是一致的。

正因为陈毓照对《四解》注以及刘悟元的此段阐述没弄懂,才把《四解》所说的“坤为腹,乾为首”的喻象,硬说成“人身定位”,又把“坎为耳,离为目”的喻象,也硬拉入“人身定位”,并且煞有介事地说:“看你《指《四解》注者)如何去解说?”

“坎为耳,离为目”,历来丹经道书炼功口诀以及《黄帝内经》、《医书》上均有解释。“坎肾与耳”、“离心与目”互为表里。还有《丹经》上说“耳不闻而精在肾”、“眼不视而魂在肝”(古哲云,“魂是心神之后天阴神的效验”)正说明“坎肾与耳”、“离心与目”一表一里也。

三、关于“鼎器”

《丹经》云,“神遂藏于心而象乾,气遂依乎身而象坤”,又云“神既凭于心,而属乾,气既依乎身而属坤”。还有一古哲说:“身为鼎灶,心为神室”。可见,人之心神虽寄藏绛宫而常飞升栖居上丹田头部,肾精所化之气终藏于下丹田气海之腹部。故把鼎器喻心身,把鼎器喻乾坤卦位,把鼎器喻上天下地,都是顺理成章。

另有一古哲仙圣口诀云“精气二物发生之际……归于鼎内,则坎即中虚而返坤,离即中实而还乾。精气归鼎而混凝……归,藏也,鼎者,乃易道之正传。丹家之口号并天象之町睹,在吾一身六合之正中。昔人所谓中间有个真金鼎,然亦无地位可拘也。《易》曰:‘鼎,君子正位凝命’是也。”从这里分析“鼎”也就是“鼎器”,物名也。“鼎者”即“鼎器者”,正是“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是也。而这个“真金鼎”即是“君子(真人)正位凝命之处”,也即是“易道之正传”、“人身六合之正中”的“阴阳造化窟”也。这就不难说了,“鼎器者”正是“黄中”、“黄庭”、“土釜”――中丹田也。“中丹田”居于“动静虚直黄道(仙道)之中,虚开虚设之穴,有其名并无实位。正如以上古哲口诀中所说“亦无地位可拘也。”可见,这一切的一切,均是借物取象,借像取位也。

《四解》注,“乾坤鼎器,乾鼎指泥丸宫或心神所居之绛宫,坤器指丹田或肾精所蓄之命门”,连贯起来去读解,不正是以上古哲仙圣所解之义吗?不过心神(气)所居之绛宫乃寄养之宫,而心神(气)归宿常栖居在上丹田泥丸宫里而已。伍柳派把心神(气)所居中丹田绛宫和―匕丹田泥丸宫均比作“地根”,把精气所藏的肾府命门比作“天根”,视“天地之根”为“乾坤鼎器”等等说法,《四解》之注都是与其吻合的。

陈毓照把“乾鼎指泥丸宫或心神所居之绛宫,坤器揩丹田或肾精所蓄之命门”没有连贯起来解读,其真正的含义也未搞清楚,毫不加思索地说“讲解者化整为零,一分为二”。还说“乾坤为鼎器,不过指阴阳合体之一窍,此鼎器原只一窍,名曰‘玄牝’之窍也。”我实在想不通,他胡乱拼揍的这席外行话“阴阳合体之一窍……名曰‘玄牝’之窍也”与《四解》注以及古哲所讲的乾坤鼎器到底有何干系。

古哲仙圣口诀中早就说“三田者,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绛宫……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名曰气海华池,虚开一穴,方圆一寸二分。此处有二窍通内肾,中有一窍通尾闾。一身有形有所之大关大窍则如此,而皆不可认为玄牝也。”

最后还是用陈毓照“批判批驳”《四解》注者的一句话:“所望讲解诸公,切勿再泥文执象,在古籍经典的篡改上去下功夫,枉费心机,而溺于旁蹊曲径,有负乎紫阳公谆谆告诫也”作为结束语吧。

上一篇:双戟护手钩二路:花钩(下) 下一篇:白云栖大隐 黄鹤驾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