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下)

时间:2022-10-22 11:13:57

中国书法简史(下)

宋朝――尚意书风盛行

如果说隋唐五代尚法,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要求书法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创作理念上的更新。

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对宋人影响最大,也正是二者书法于法度之外,更多得几分意趣。另外,大批文人、诗人,词人之法书,也正在超脱理法,而更追求意趣。可以说,中国书法至宋,成就一大转折:艺术性这一“因子”,正由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

宋代书法最具代表成就的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艺术家,其书法远溯“二王”,近接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诸家,结体笃实,笔墨润朗,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黄庭坚书法则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诗帖》等。

米芾书法得“二王”精髓,字体多姿,用笔“八面出锋”,变化多端,才情毕露,代表作如《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元朝――书法的复古时期

元代初期,书法受宋人尚意书风的影响,面对唐宋两个巍巍朝代的书法辉煌,想要超越已然十分困难。这时候,元代书法家赵孟高举起“复古”的旗帜,主张学书法应该避开唐宋,要向更远的晋朝书法大师学习,并身体力行,终成一代大师。

赵孟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轼、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赵孟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

在元朝还有鲜于枢,邓文原等,虽然成就不及赵孟但是在书法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纵观元代书法,其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明代――名家卓立

明代书法主要是继承宋帖学而蓬勃发展,集晋唐宋元之大成。明初,书法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以“三宋”――宋克、宋,宋广、“二沈”――沈度,沈粲兄弟为代表。

“三宋”中,宋克章草为明人之冠,影响亦最大,代表作有《急就章》,《孙过庭书谱》、《唐宋人诗卷》;而宋的篆书、宋广的章草亦秀出群伦。

“二沈”中,沈度楷书为最工,被明太宗誉为“我朝王羲之”,行书亦流美脱俗。沈粲则工行草,下笔力度不凡。此外解缙的楷书、草书,李东阳的篆书、行草,均颇可观。

明中期,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出现,使明代书坛略有复兴之象。此三人中,以祝允明成就最大,其小楷直追晋唐,而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诸体皆善,代表作有《章草长门赋》,《草书赤壁赋》、《小楷赤壁赋》,小楷《东坡记游卷》、《正德兴宁志稿》等。文征明工小楷,行草法黄庭坚而追晋唐,代表作有《跋刘中使帖》、《七言律诗》等。王宠诗书画“三绝”,小楷法晋唐,行、草书法颜真卿而融众法,气度超群。

晚明,邢侗、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许友、米万钟等人继起,真正开始了一种复古运动,于是书风离俗而趋雅,渐归正宗。明末“四大家”――邢侗、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又有“南董北米”、“北邢南董”之称),崇尚用笔个性。董其昌法唐而入晋,用笔有弹性,显韵致,代表作有《蜀素帖》《丙辰论画册》《答客难卷》《临古卷》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徐渭,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清代――碑帖并行

清代书法最大的特点是碑学与帖学交相辉映,各领。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清朝由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愤世嫉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耷,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制的情绪表现。

这一时期的代表书法家有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楷,草,篆、隶于一炉,再加入兰竹笔意,自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

清朝还有一个特点是,由于这一时期古代金石出土渐渐增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者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展主流。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写字作画,达到了碑学之极致。

民国时期的书法界深受康有为理论的影响。许多人追随康有为的理论,从碑版中寻找新的艺术资源,并通过各种大胆尝试解放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康有为亲身实践自己的理论并影响了他的弟子们――梁启超,徐悲鸿,萧娴等人。康有为书法精湛,人称康体。但自认眼比手高。他的前三位学生书名大多被文名或画名所盖。萧娴则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女书法家之一。

现代书法――在迷茫中等待重建

传统书法的风格样式在漫长的历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某种类型化的表现状态。这种定型性表现形态,往往是某一种风格的书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表现经验及其物化成果之后,出现一位天才人物将其高度总结、概括、升华而形成的。

就书法美学而言,现代人已经渐渐失去了感知的能力。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尽管有着灿烂辉煌的成果,但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失却了赖以生成其特质的文化土壤。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古人已相去甚远,现代的书法与以往历朝历代相比,其艺术地位已经大不如昨。但书法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瑰宝,理应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这代人也肩负着重建书法文化的重任。另外,我坚信随着国力的强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再一次繁荣将指日可待!(全文完)

上一篇:袁敏:健康,由自己掌握 下一篇:欢度节日不可忽视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