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促进社区自治的建议

时间:2022-10-22 10:49:48

全面促进社区自治的建议

推进和实现城市社区自治,是当前公民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大力推进社区自治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实现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学习国内外城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的实际和实践,现就全面推进社区自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8〕17号)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活跃基层,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扩大自治,培育居民的公民意识、家园意识和责任意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社区自治机制,积极引导辖区居民和各类组织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确保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坚持党对社区自治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龙头带动作用,确保社区自治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区工作站为主体,积极动员和引导社区内的中介组织、市场组织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各类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

2.整合资源、共享共治的原则。有效整合社区内党群组织、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等相关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动员不同利益群体和广大社区居民,通过社区自治协调委员会、党员会客厅、社区文体活动等形式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营造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街道要根据自身实际、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部署和推动社区自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可以根据商业区、商住混合区、新兴住宅区、老旧住宅区、城中村、“插花地”等不同类型社区(小区)的人口结构、群团组织、基础设施情况,分别确定社区自治的主体、平台、内容、形式和步骤。

4.务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社区自治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实用有效,关键是要能解决发生在本社区的不和谐的矛盾与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假大空”的做法。自治体系和机制要科学合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各街道可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批推进。

二、自治范围和目标步骤

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司法程序的强制干预,社区各种利益相关者一般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过程。结合当前的实际,社区自治的地域范围对应社区工作站的管辖范围。社区自治的具体事项,主要包括社区的公共秩序、民意表达、诉求反馈、邻里关系、居民服务、矛盾调解,以及社区消防安全监督、卫生养护和治安维护等。

社区自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

近期目标:建立政府与社区合作型的社区治理模式,约需2—3年时间。主要特点是政府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通过社区资源整合、工作磨合、力量综合和民心聚合,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居委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结构社区自治体系,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普遍提高。

远景目标:建立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约需3—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主要特点是基层民主充分发育,社区自治成为主导,社区内各类自治组织、公益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实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分工合作、共治共享,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

年作为推进社区自治的第一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1—2月),成立领导小组,层层动员,广泛宣传,调查摸底,制订方案,积极部署;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3—10月),启动“社区自治活动月”,结合各街道社区的实际,以理顺组织关系、解决社区不和谐问题为重点,认真组织,分类指导,务实推进;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11—12月),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督促检查,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三、当前社区自治的平台与实践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全区初步形成了五种形式的社区自治平台:

(一)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平台。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统筹协调、议事决策、指导监督的作用,把工作站、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辖区企业和义工等纳入到社区治理网络,依托党员议事会、党员会客厅等平台积极引导和推进社区自治。

(二)以居委会为主体的平台。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把零散的各类社团组织和服务机构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对社区内的一些事项进行协商和讨论,充分发挥其便民利民的服务作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协商议事、民主监督的促进作用。

(三)以村集体股份公司为主体的平台。主要是指“城中村”特有的治理类型,以村集体股份公司为主体,居委会、“同乡村”党组织以及出租屋综管办共同参与,以城市原住民和大规模流动人口治理为主题,研究和协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遗留的问题,为广大村民和外来流动人员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四)以业委会为主体的平台。以业委会为自治主体,通过日常的社区服务,反映业主诉求,调解业主之间的矛盾,协调处理与物业公司、社区工作站之间的关系,对小区内的房屋、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实行自治管理,实现小区的和谐发展。

(五)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平台。在工会、共青团、妇联、义工、社工等群团组织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建立以群团组织为核心平台的社区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专业优势,为社区特定人群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促进社区交往,凝聚社区共识,吸引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

四、推进社区自治的主要措施

围绕引导和推进社区自治,制订如下主要措施,各街道可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解。

(一)成立社区自治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会”)。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支撑,吸收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村集体股份公司、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各类民间组织、兴趣协会和辖区人大代表、党代表、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成立自治会,搭建社区协调平台,疏畅民意沟通管道。已有党员议事会的社区不再另行设立。自治会设成员7—11名,成员经平等协商推举产生,主任一般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或居委会主任兼任。自治会依法制定、签署《社区自治公约》,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合法、规范、有效地开展自治工作。

(二)培养选拔一批社区自治带头人。对社区现有常住人员进行摸底,重点在社区的退休党员干部和国企改制分流人员中选拔群众拥护、热心公益事业、时间精力充沛的同志,每个社区2—3人,通过提名、选举、换届等合法程序,进入自治会、居委会、业委会和其他社区队伍,逐步发展成为社区自治的骨干和带头人。鼓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在职机关干部、教师、医生参与所在社区的自治组织。各街道、社区要加强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调动社区自治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切实加强社区各类自治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继续探索和完善党员会客厅、党员议事会、“同乡村”党建、楼宇党建等特有的党建品牌,提倡和鼓励社区党组织委员通过选举兼任居委会主任,支持社区党员积极参选业委会委员;大力加强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建设,还原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创建居委会与业委会之间的“合作互动型”关系,鼓励居委会委员通过合法途径参选业委会委员,吸收业委会委员进入自治会。加大业委会的组建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工作站参与、业主支持、物管配合”的方式,在1—2年内完成所有住宅小区的业委会组建工作;积极引导和扶持村集体股份公司进行企业改制转型,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

(四)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机构。在全面清查现有的社区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搭桥铺路”和政策优惠,大力培育和引进社工服务、家政服务、助残扶弱、康复医疗、居家养老、托幼中心、劳动就业、心理咨询等民间公益组织和社区评估、社区调查、社区培训、社区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组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和完善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继续加大老旧住宅小区引进物业管理工作力度,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举的方针,加强对各类民间公益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公平竞争,确保优质服务。

(五)建立健全社区自治机制。利用党员会客厅、自治会、社区家园网和社区综合信息系统等,通过社区内各类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建立快速通畅的信息报送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社区自治主体的调解职能,提高调解效率,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警民联调机制、劳动纠纷调解机制。定期召开自治会全体会议,或不定期召开有关各方协调会,通报相关信息,研究自治议题,协调解决问题,形成共享共治的议事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社区自治与行政管理、司法程序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沟通管道,逐步形成社区自治救济机制。

(六)进一步拓展和强化社区服务。加强和整合义工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工和义工资源,推进“双工联动”机制,通过每一名社工联系多名义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落实党内关怀和社会帮扶机制,切实做好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大力推动邻里互助、社区自助。继续抓好“星光老人之家”、“4:30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支持和引导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区的空巢老人服务、残疾人康复、自闭症患儿关爱、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劳动就业服务等,为社区内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特殊的公共服务产品。继续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驻区单位无偿或低偿开放相关的公共服务资源。

(七)设立“社区自治活动月”。把年3月作为的“社区自治活动月”,由区统筹策划,各街道承办,所有社区参与。协调驻区单位共同组织和开展社区知识讲座、百姓讲坛、法律咨询、社区义诊、文艺演出、球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和服务,吸引广大社区自治队伍和群众参与。充分发挥社区文体骨干的积极作用,组织成立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各类群众团体,促进社区兴趣团队建设。通过集中、持续的“社区自治月”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居民的社区自治理念和家园爱护意识。

(八)加强公民意识和市民素质的培养。把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市民素质的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协调市、区文明办,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市民文化讲坛等载体和社区自有的市民学校、老年大学、女子素质学校、义工辅导中心、读书会等平台,大力加强居民群众、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员的文明行为规范和依法履行义务的教育。协调教育部门加强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鼓励他们参与一定时间的社区义务劳动,示范、提醒和带动家长参与社区共建。通过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喜闻乐见、通俗趣味的社区文体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推动“诚信友善、尊重理解、睦邻互助、文明祥和”的社区人文精神的形成。

五、加强社区自治的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区社区自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刘学强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鲁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副书记曾节,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倪泽望,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吴裕中,区委常委、区委(政府)办主任黄瑞儒,副区长康雅丽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的区直单位和街道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由康雅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街道要成立相应的社区自治协调机构。

(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社区自治倡议书、印制宣传册、创办社区家园网自治专栏、举办百姓讲坛、电视报刊宣传,以及层层召开动员会、交流会等,大力宣传和推介社区自治,及时总结报道自治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优秀典型,营造社区自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提供支持保障。协调解决自治会的办公场地。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赞助相结合的社区自治经费筹措机制。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度。社区活动接受企业赞助和社会捐助,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冠名举办社区公益活动。

(四)加强考核与激励。建立以居民是否知情、是否参与、是否满意为指标的内部评价体系,以社区量下降、案发数下降、行政管理成本下降或低于平均值为指标的外部考核标准。把推进社区自治纳入各街道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街道办每季度向区社区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区委每年底对社区自治的情况进行考核,表彰奖励一批社区自治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及时总结社区自治经验,加强与外省市和兄弟城区的经验交流。

上一篇:总结过去对来年工作作打算 下一篇:深究房屋征收条例热点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