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时间:2022-10-22 06:45:48

怎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侧重“教师的教”转变到“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要求。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怎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读懂教材是前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基础。读懂教材是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从已有的知R和经验出发,设计合理的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科学地安排教师的讲授与学生学习的时间比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操作。

二、读懂学生是基础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读懂学生”,是课堂教学达到直面学生现实、动态生成的基础,是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基础。

(一)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一位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让学生画出“用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并写上图形的名字”,100%的学生画了平行四边形,43%的学生画的图形中不包含梯形,57%的学生画的图形中包含梯形。让学生从不同的四边形中选出梯形,有44%的同学认为只有等腰梯形才是梯形,其他图形不是梯形的理由是“左右两条斜边不相等不是梯形”;还有35%的同学不认可直角梯形是梯形,理由是“梯形中不该出现直角,左右两边都该是斜的”。由此可以看出,梯形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个特定的样子,多数是用等腰梯形的样子代替了所有梯形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看到真实的图形,从而建立梯形的概念。只有教师全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有可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善待学生错误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做错题目不只是因为不会或算错。如在教学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后,让学生绘制一个三角形,标出∠1、∠2、∠3,并按要求标出:∠1所对应的a边,∠2所对应的b边,∠3所对应的c边。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全班60人,只有45%的学生能正确标出来,有33.3%的学生错误,有22.2%的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通过与学生谈话查找原因,原来是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没有把概念解释清楚,没有意识到找到顶点所对的边也是难点,而把重点只放在了画出三角形的高上,并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找一找角的对边。可见,当学生有错误时,老师要做的不是自己想当然地认为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要读懂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并从自己的角度找找原因。真正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够对症下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读懂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发现学生错误的根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暴露思维,进而寻找原因和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灵动、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堂。

(三)学会与学生对话

北京前门小学教师吴蕊在上五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有这样精彩的设计:

师:我们放松一下,来说一个儿歌。

学生跟着说:1只青蛙,2只眼,扑通1声跳下水

……

23只青蛙,46只眼,扑通23声跳下水。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儿歌吗?

吴老师在巡视时发现了一些情况,因此,于是摆出来让学生争辩。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写的――x只青蛙,x只眼,扑通x声跳下水。

生3:x表示无数只青蛙,眼表示(做疑问状)……

(师:我猜猜你的想法,无数只眼,不也用x表示吗?)

生3:对!

生1:那也得用2x来表示眼睛。

生4:老师,我认为表示青蛙有几只眼,不一定用2x表示,也可以用y 表示。

师:她改了,不听你的,用y来表示。

生4:对啊,因为青蛙是个未知数,眼睛也可以用y表示未知数。

师:她认为y可以表示青蛙眼睛的数量。

生2:我认为y未必表示眼睛的数量!

生1:y是个未知数,可以表示任何数。

师:对呀,y可以表示任何数呀?

生2:可是y是一个未知数,我想怎么定就怎么定,y不一定非是x的2倍,如果y是x的1000倍,10000倍怎么办?

师:你回答他的问题。

生1:如果x是个单数,那么y可以是个偶数,如果x是个偶数,y也可以是个偶数。

师:可以是个偶数,也可以不是个偶数。4只青蛙,5只眼睛怎么办?

生4:y可以表示任何数(做争辩状)。

生5:如果你用y来表示青蛙的眼睛,别人并不知道是2x的关系呀?

师:你同意谁的?

生5:同意生2的。如果y是34、45呢,青蛙不就成怪物了吗?

生4:哦(有所妥协)那告诉大家y=2x不就行了吗。

师:这样行吗?

生3:那直接用2x多好啊。

师:这样好吗?

生:好。

生4:我改了,改成2x。

在这个辩论的环节中,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是否用2倍的关系来表示青蛙眼睛的数量,通过生生之间一次次的纠正,学生最终还是认可青蛙眼睛数量与青蛙只数间存在的2倍关系要表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吴老师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彩地引导师生、生生对话,她在“对话”中感悟、理解学生的情感、思维和成长中的需要,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分享了成功,获得了知识,得到了情感上的充分满足。

三、学生参与是关键

判断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参与进来。

(一)让学生尽快动起来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去课堂十分精彩,但回过头来,学生的收获平平,究其原因,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是教师这场表演中的配角。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很少,“把戏不过手”,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二)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设计的预设,往往会急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有大量暗示性的引导语言,“引”出“标准”答案,心里大快,但事后,学生解题困难,学习效果差。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充分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一定是生成的课堂,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操作的空间。

(三)搭学生互动交流平台

师生、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存在形式。教学中必须杜绝“一言堂”,要让出空间给学生互动交流。当学生独立思考后形成结论时,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宜的师生、生生交流,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这样才能充分把学生思维暴露出来,才能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处处换位思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

上一篇:陈瑶:轻舞飞扬的魅 下一篇:以社会网络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