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2-10-22 06:27:09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培养既有高超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46-01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针对性

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的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行业的针对性。

(二)单方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题性作用

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课堂进行的。教学方式上,大多采取过去台上教师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成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很少与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参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三)很多高职学校对职业教育不过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

当前,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在不断进行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高职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道德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相结合

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层层把关,形成全过程的教育和管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在校期间的教学,实习等各项工作,都要以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作为检验学生素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自把关,又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两课“教育。“两课“教学在培养高职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典型事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2)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单单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而应贯穿学生各项活动之中。高职院校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3)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加大,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办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这为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应把握这一机会,方面聘请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担任兼职老师,在现场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其效果是事半功倍。

(二)利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

要使高职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先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寓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了解,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升华。

(三)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

应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性,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开展典型教育,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师生义务服务等活动。通过在这些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从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校德育工作理论创新与范式改革[J].职教论坛,2011(10).

[2]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上一篇:浅析建筑空间构成与形态设计 下一篇:让古韵更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