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做农村大教育

时间:2022-10-22 05:46:34

改革创新,做农村大教育

默默品读总理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我深深地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掷地有声的办好农村教育的决心感动着。报告从办好农村教育的深刻意义的分析、推动农村教育的各种策略与成绩综述,到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育投入和创新农村教育管理机制,提出了深远清晰的思路。尤其是在报告最后,温总理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农村教师的尊重、理解,全面、深刻地诠释了农村教师对农村和民族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让我更加坚定了农村教师“要无私奉献、要满怀爱心、要提高素质、要教书育人”的信念。

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对农村教育这几十年的发展与现状,我一直感触颇深。

过去,学校坐落在农村,教师也生活在农村,每天早晨全村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它时刻激励着每一个农村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与农民朝夕相处,教师是农村精神与文明的引领者,人人都尊重、敬畏这些“先生”们。现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镇,教师与农民便不能像以前那样朝夕相处。学校文化已经抛离了村庄文化,乡村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彼此生疏、不理解的现象影响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提升了,但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恐慌。过去传统的“拳棒之下出孝子”的教子之方慢慢被“娇惯宠爱”取代;过去“勤劳俭朴”的祖辈精神被“我过去苦过,不能再让下一代苦”的心理和行动取代;现代文明的产物,如手机、电视、电脑等,因为农村家长不能正确引导而严重侵害着还没有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孩子们;家长们大多仍抱着“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树大自然直”等陈旧的观念来影响孩子;成年人日益远离传统文明的观念和形象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孩子面前,等等,导致目前农村孩子越来越难管,学校和老师感到无奈、疑惑。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学校引领乡村文明与发展的时代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目前教育生态环境里,的确存在一些不断挑战教师体力和精力的现象:社会对教师随心所欲的攻击,日复一日乏味的教学,个人发展前途渺茫的无奈,待遇无法与劳动付出相一致的苦恼,课程改革与教材变更带来的知识短缺压力,学校无效的管理机制与各级强迫的考查指标,违背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原则的活动,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业绩的尴尬,“应试教育”追求分数与速度形成的功利性竞争,全身心投入工作疏于尽孝的负疚感等,这些现象污染了学校的文化生态,减弱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兴趣。过去那种身怀“舞文弄墨、吟诗作画”素养,具备“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品质的老师少了。教师越来越与社会、学校、学生格格不入,教师职业成了一种孤独的职业,一种封闭的职业。

但我认为,农村学校不应该是“落后”的代名词。当下,教育均衡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不否认现代技术和先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面对农村的孩子,我们必须想办法努力化解这种差异。例如,在信息共享的环境里,理念与文化完全可以相互借鉴渗透。再比如,条件好的学校可以让孩子学钢琴,条件差的学校可以学口风琴,普天下的孩子们都可以学习音乐知识,享受艺术的熏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不存在差异,所谓差异,是我们的思想存在差异,行动存在差异。农村教育工作者不要一味地苦喊差异,唯一需要的是面对现实、采取行动。

教育需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农村校长和教师的职责与素养,是需要用一生去坚守和追求的目标。只有拥有了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拥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才能辨析教育问题、发现教育规律、实现教育理想。农村学校也要在创新中积淀传统,将教师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新旧传统融合的桥梁。这样才可以使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极的道德观念和独特的道德规范。

要让农村教师有尊严地工作与生活。只有尊重教师的思想和劳动,才是教师最需要的心灵生长秘密。教师要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育者,这是农村教师有尊严地活着的生命底线。同时,教师一定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职业使命与生存身份,要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和生活,这样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作为校长应该有教育家的理想、情怀与气节,带领学校走改革创新之路。也期待社会要重视校长的思想与话语权,还校长应有的职业权利与尊严,如此,农村校长和教师才会成为当地文明与思想的精神领袖。

我想,我们的农村学校教育,要突破过去禁锢在学校围墙里做教育的传统模式,坚守住一个地方、倾注一生的精力、走开放办学之路、做农村大教育。学校就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为教师的职业生命负责、为一方的精神文明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发展负责,这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应然之路。

上一篇:办好农村教育,根本在教师 下一篇:真情描绘振兴农村教育理想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