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描绘振兴农村教育理想蓝图

时间:2022-07-20 07:14:08

真情描绘振兴农村教育理想蓝图

作为人民政府的当家人,总理在每年教师节前后,总会参加一些活动,而每一次活动都富有内涵且感人至深,今年也不例外。2011年8月28日,温总理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用两个多小时为一千多名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细读这份报告,每一个关心或投身农村教育的人,都会与现场听讲的教师一样心潮澎湃、振奋不已。在报告中,温总理从推动总量发展、提升质量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打造教师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振兴农村教育的方针政策。这五个方面,第一、二点是目标,后面三点是条件。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最终实现各级各类农村教育事业的总量协调发展和质量水平提升。这个基本思路从宏观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振兴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蓝图。

如果仅通过上述概要性的框架来理解温总理的报告,我们完全可以说,一个县教育局长也能提出这些条条杠杠的方针政策,何必烦劳国家总理亲自对千余名农村教师谈上两个小时?我体会温总理这份报告的真正动人之处,正是在于从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对农村教育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切实可行的指引,其中又以对农村儿童的关爱和农村教师的期望最为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大批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他们的孩子也分化为两种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在报告中,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亲情缺失。尽管各地都有一些好的举措,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关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各地工作开展不够平衡;甚至谈到了留守儿童对老人“逆向监护”和留守女童等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总理提出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配齐、配备好生活和心理教师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员,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鼓励开展“家长”、“爱心妈妈”、“托管中心”等关爱活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校外生活。这些措施如能切实实施,留守儿童将会得到更多的关爱,从而更大程度上弥补亲情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家知道,与留守儿童相对应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随父母进入城市,却长期无法与城市的孩子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近年来,“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逐步在各地执行,这些孩子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渐得到了保障。然而,有“为主”就有“为辅”,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依然无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为此,温总理在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全覆盖”理念,即通过健全公共财政保障体制,明确由输入地政府负责,而不仅仅是“管理”这批孩子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个“全覆盖”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在责任层面上已不给输入地政府任何推诿的余地了。

关于农村儿童的入学问题,温总理还在报告中谈到了村教学点布局问题。20世纪末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村小撤并,采取以集中兴建寄宿制学校的方式,淘汰规模小、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的村小,集中教育资源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教育部虽然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于低学龄儿童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但是在中国行政惯有的“一刀切”思维定势下,仍有一些偏远山区、牧区地方因为学校撤并、上学路途遥远而导致儿童辍学;或者迫使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开始寄宿生活的现象。对村教学点,温总理在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设置,不搞“一刀切”。如果广大农村群众和农村孩子确有需求,有的村教学点还是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同时还要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

农村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农村教师。对于农村教师,温总理在报告中寄予殷切的希望,其核心则是重建教师职业使命和强调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乡村教师被尊为先生,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良善美俗的教化者而成为一个村庄的灵魂人物。然而,在当代甚嚣尘上的物质崇拜中,农村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下降,少数教师也自我矮化,退守到当一个“教书匠”的角落。在报告中,总理振聋发聩地指出:“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可以说,这是对农村教师职业使命的新要求,只有树立这一使命意识,农村教师才能在农村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社会地位才能真正重建。

要实现新的使命,农村教师必须弘扬职业道德。在报告的最后,温总理对农村教师深切地提出了“无私奉献、满怀爱心、提高素质、教书育人”四点希望。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这四点希望都是老调重弹;但如果结合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这四点希望则皆有所指且意义重大。农村教师在艰苦环境中默默耕耘,客观上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温总理在此基础上希望农村教师主动奉献,投身“为农民群众某利益的善举”,无疑是对农村教师的巨大激励。农村儿童特别需要关爱,农村教师由此更要满怀爱心,“以爱育爱”,才能“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学历起点低、学习机会少,专业素养相对偏低;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又相对有限,更依赖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总理要求教师们坚持终身学习、提高素质,言教身教皆为人师表,才能正面影响学生,赢得尊重。农村孩子希望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有可能导致唯成绩论。因此更需要农村教师不忘教书育人,“鼓励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民、热爱亲人,有志于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当然,单纯提要求而没有实质的支持,被要求者可以有无数的理由逃避责任。在报告中,温总理针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介绍了很多已实施的政策,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就前者而言,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绩效工资、周转宿舍等,都已在近年来显出实效。就后者而言,最令人期待的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总理指出,在部分农村学校生源下降较快、成班率较低的情况下,改变单纯用“生师比”核编的思路,将其“班师比”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从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确保开足课、上好课。这一思路,体现了总理一贯的务实之风,如顺利成为政策,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短缺问题,并与前述政策相互配合,最终实现“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有发展、受尊重”的建设目标。

报告中,从“亲情关怀”到“全覆盖”,从村教学点到营养补助和校车,点点滴滴,都生动体现了温总理对农村儿童的真诚关爱;从重建使命到弘扬师德,从编制配比到安排培训,从绩效工资到住房建设,方方面面,都深刻反映了温总理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于农村教育,温总理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心中有帐,各种问题、皆有对策。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温总理虽然没有当过专职教师,但他以渊博的学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教师树立了榜样。面对总理绘制的振兴农村教育理想蓝图,我们每一个关心或投身农村教育的人,都应认真学习和切实践履。否则,将愧对人民、愧对这个时代。

上一篇:农村教育与平民教育 下一篇:用制度和机制保障农村教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