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

时间:2022-10-22 05:36:33

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

摘 要:文章构建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了毕业生和用人公司的具体策略和行动,理论上求证了该博弈的“弱序贯”理性均衡解,最后又以一组实际数据来验证该模型的现实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预测和建议。

关键词:科研创新 就业能力 信号 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13-03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内容,引导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要“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据此,黑龙江省高校“正逐步转变、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科研立项作为衡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愈发得到重视。可以说,大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是符合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夯实专业基础,锻炼实践技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1.局中人假设:一是就业能力为H和就业能力为L的两位毕业生,其中H>L,且二者都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即都会主动选择给付工资高(或长远发展好)的公司作为就业目标。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招聘毕业生的两家用人公司,同时也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在支付最少工资的前提下,更加愿意雇佣就业能力较高的毕业生。

2.策略假设:首先毕业生在校期间形成的科研创新水平为e,其次观察到e的两家用人公司同时开价工资w1和w2,最后由毕业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工资和一家用人公司。

(二)模型的具体构建

我们采用不完全信息展开型博弈对上述假设模型进行分析,很容易知道该博弈有一个弱序贯均衡,其中就业能力高的毕业生,即具备H者,他会在大学就读期间,努力通过参加各项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专业创新水平,以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或获取较高工资的能力。

1.毕业生的策略:类型H的毕业生具备e=e*(e*>0),类型L的毕业生具备e=0,如果w1>w2,那么两种类型的毕业生都选择较高开价的用人公司;如果两家用人公司开价相同,则毕业生选择第一家公司。

2.用人公司的策略:每家公司都相信,如果毕业生选择e*,那么他就是类型H,用人公司就需给付相对应于H的工资;否则毕业生就选择e,那么他就是类型L,用人公司则需给付相对应于L的工资。

下图为“模拟毕业生通过接受科研创新的培养和锻炼,向两家用人公司发送自身就业能力信号的展开型博弈”:

注:这里展现的毕业生策略和用人公司的策略是相容的,即没有一个毕业生会选择不同于e*和0的科研创新水平,用人公司在选择就业能力不同的毕业生时没有任何强加限制。

二、博弈模型的分析

在上述假设和模型构建基础上,我们来求这个博弈的“弱序贯”理性均衡解:

(一)毕业生的行动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毕业生在博弈结束后接受用人公司的最高工资开价的策略显然是最优的,现在我们来考虑毕业生的最初行动。

(二)用人公司的行动

每家用人公司在给定的策略下,他的盈利为H-H或L-L,即总是为0;如果用人公司提升工资开价以回应毕业生已形成的任何科研创新水平e,那么他的期望收益就会是负值,显然是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而如果用人公司降低工资开价,他的盈利仍然为0,因为他的开价不会被毕业生所接受。

总之,当且仅当:

L(H-L)≤e*≤H(H-L)

此博弈才存在“弱序贯”理性均衡解,又因为我们已经假设H>L,应用简单的数学分析,我们可知该表达式中的e*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的H和L,博弈有分离均衡;其中就业能力高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而就业能力低的毕业生则具备较低的科研创新水平或根本不具备。科研创新水平对于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所形成的一般性的工作或生产能力是不会有绝对影响的,但e*的存在意味着毕业生拥有一个展现自己潜在能力的平台,或者说在以后的雇佣关系中可能会避免被用人公司列为具有较低能力的雇员。

三、博弈模型的实证与预测

为进一步验证以上博弈模型的现实存在,我们以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群体,抽取了该院系2009年―2011年的“毕业生参与科研”与“毕业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和“世界500强就业率”(一般作为衡量高质量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研究切入点,分别进行了以下数据分析与数学模型预测。

(一)实证数据

1.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三年科研立项情况。

注:世界500强企业名单统计以当年《财富(中文版)》公布数据为准,而高质量就业则包括就业于中国企业500强、黑龙江省企业100强、考研、参军以及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下表各项含义与此相同。

2.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三年就业相关数据。

3.数据对比及分析。

(1)表1和表2的数据表明,在2009年―2011年期间,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无论是参与科研的毕业生,还是全体毕业生,该项指标都是逐年递增的;且我们发现,“参与科研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的百分比数值和增长幅度,都明显高于当期相应指标。数据对比如图1:

(2)在分析毕业生“世界500强就业率”时,我们还发现该值在2010年出现了相较前一年度递减的情况。考虑当年影响就业的外部因素,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建筑市场普遍不景气等就业环境的恶劣性,才导致了当年度该项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该年度参与科研学生的“世界500强就业率”,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数据对比如图2:

(二)数据预测

y=a+bx=21.58%+8.98%×4=57.5%

即2012年全体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预测值为57.5%。

3.关于预测模型的几点说明。一是该预测模型成立的条件是,毕业生参与科研人数保持逐年增长,即2012年参与科研的毕业生人数要大于2011年的该项数值。二是只有在2012年“参与科研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预测值达到81.94%时,我们才可能推导出当年度“全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预测值为57.5%,即二者存在一个“弱序贯”均衡问题。三是该预测模型只能作为一种理论探讨,实际就业情况及相关数据的形成,还要受其他多种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具备的科研创新水平是衡量其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专业素质和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水平。大学生可以通过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来获取和形成“前两者”,但“后者”在现有的高教条件下,则需要主动、刻意参加一些类似于“大学生科研和实践”的活动来获取和形成。同时,一名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科研创新水平,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该个体的发展潜质,这是大学生作为一种具有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人才所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具备“它”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形成上,将更具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因此,我们认为“科研创新水平”可以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可以规避就业威胁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就业威胁,是指由于就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萧条”。除此之外,大学生还会面临“课程设置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大学生职前培训服务体系缺失”、“就业政策所致障碍”等威胁因素。根据我们的模型分析,可知“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即使在外部就业环境变得恶劣时,也会由于自身的就业比较优势,而受到用人公司的青睐。”这一结论,已在以上的就业数据中得到实证。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更愿意吸纳男性毕业生,尤其在施工、管理等岗位上,但女性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更容易在设计、实验等相对要求科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岗位上实现就业,有效规避因“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就业威胁。

(三)从人才培养成本角度看,企业更愿雇佣已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

目前,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由于其发展的规模、阶段和成熟度不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无能力支付人才在基础性创新能力养成方面的高额成本,也很难负担起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大规模科研创新培训。因此,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可向用人公司发送自身就业能力和未来实际工作能力都较高的信号。这不仅可以节省高新技术企业海量筛选人才的成本,而且在人才培养成本上,也势必会降低企业员工在创新意识形成环节所付出的费用。可见,无论是企业期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因科研创新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还是企业希望尽可能地控制科研创新生产中有关“人力因素”的培养成本,企业都更愿意雇佣已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

(四)全方位、系统化打造大学生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放大毕业生就业能力信号

1.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匮乏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而致。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科研创新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形成基本科研创新素质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改革教学制度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科研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之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动力。

2.学校团委、科技处等管理部门应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了解他们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实验进展情况、科研小组活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自有资金投入、畅通融资渠道,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相关实践和研究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3.高校要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加强基础学科和理论实验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着力提供诸如“模型设计制作、主持或参与课题”等科研创新平台。具体操作:一是可根据社会需求,由学校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研究。二是以学生专项科研基金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并完成课题。三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结合研究分项内容撰写其毕业设计和论文。

4.大力组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实践成果展等。通过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自治组织和经济实体来创建科研实践基地。同时,开展各类专业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科研氛围;还可以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校报大学生论文专栏,以及组织各类科研小组、研究协会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领域。

[本文为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51229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丁・J・奥斯本著,施锡铨等译.博弈入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赵瑞芳,盛国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圈,2007(11)

3.谢季坚,李启文编著.大学数学――微积分及其在生命科学、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向延平.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现状、问题与培养――以吉首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1(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吕尚)

上一篇: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廉洁教育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