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2 05:26:07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目前我国对披露式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集中,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未起步,本文旨在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和相应的经验证据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 经验证据

研究概述

(一)真实盈余管理

Healy&wahlen(1999)和Schipper(1989)认为披露盈余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公认会计准则中利用会计准则来控制盈余,而真实盈余管理包括改变以后商业活动的时间和规模来达到控制盈余的目的。这样可以理解为披露盈余管理仅影响公司账面盈余,既不会增加公司价值也不会减少公司价值。而真实盈余管理通常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并且它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反而在一些情况下会损害公司价值。

Bens et al. (2002,2003)在报告中指出经理通过回购股票来避免由于公司职工期权的到期而导致的每股收益率降低。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了通过减少研究开发费用来满足盈余标准的证据。无论怎样,这里很多的证据主要集中研究的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减少而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控制的系统研究。

Graham et al.s(2005)通过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控制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Bartov(1993)指出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通过资产销售产生更高的收益。Thomas和Zhang(2002)提供了扩大产量的证据但并没有对经济环境繁荣时期扩大产量提供解释。这些证据都没有对真实盈余管理提供有效证据也没有对这些真实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直到2006年,Roychowdhury才系统化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并为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盈余管理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披露盈余管理领域,而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外以研究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思路进行探讨,这对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Graham et al(2005)通过研究指出,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当中最主要的原因集中在三个动机:满足和达到上一年的盈利目标;满足和达到分析家的预测;避免财务报告上的损失。很显然,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公司是否发生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公司在哪种情况下以怎么样的方式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仅仅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无法揭示投资者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受了损害。因此,要在经济意义上了解真实盈余管理,就要提前估计出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分析

对于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如修正的Jones模型,盈余分布法等,国内外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模型研究却很少。目前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程度估计模型得到了普遍运用。他认为真实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延迟信贷期限和减少期间费用支出(研究开发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三种手段来达到预期利润,避免财务报告损失和满足专家预测。

Roychowdhury(2006)认为考虑非正常经营现金流量(CFO),期间费用和产量成本可以研究真实盈余管理控制程度。在文中他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有三种控制方式:

销售控制:通过价格折扣和延迟信贷期限累计销售量。这样的折扣和延迟信贷期限可以暂时性的增加销售量。但是当公司转为以前的价格时,这种优势就会消失。在假设边际增长率为正数的情况下,额外的销售增加量会刺激短期盈利。无论怎样,价格折扣和延迟信贷期限将会导致目前现金流量的减少。

扩大产量:报告中通过增加产量而减少单位产品成本。企业所生产产品的成本由企业在生产该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耗费构成。在这些生产耗费中,有一些费用属于固定费用,当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固定费用总额不变。因此,当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会下降,管理者为了增加盈利而增加产量,从而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因为减少的单位固定成本并不能弥补增加的单位边际成本,因此总成本会减少。销售成本的减少(COGS)将会导致更高的经营利润。无论怎样,在销售水平和固定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增加产量,将会导致更高的销售成本,从而导致更低的现金流量。

减少期间费用:广告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费用的减少将刺激当前利润的增加。如果这些费用是以现金支付的话,将会导致现金流量的增加。

以上三种控制都会导致现金流量的异常波动。他们的变动将会间接的测量真实盈余的管理程度,因此将他们三种变量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Roychowdhury(2006)使用的Dechow et ai.(1998)发展的模型来假设正常的CFO,期间费用和产量成本。CFO与销量和销量变化量呈线性关系,为了使样本的离散程度降低,将模型中的各变量的数值,由绝对量转换为相对量,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分母使用上期总资产。这个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表述为:

(1)

通过等式(1),可以知道非正常CFO的计算是由实际CFO减去正常的CFO。

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非正常的销售成本,存货增长量,生产成本及期间费用。在这里,在扩大产量必然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的假设下,COGS的模型可以表述为:

(2)

因为销售收入的增加必然意味着有相应增加的存货储备量。因此存货增长量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3)

我们可以知道正常的生产成本等于销售成本和存货增加量之和,利用等式(2)和(3),因此生产成本可以表示为:

(4)

正常的期间费用模型可以表示为:

(5)

在以上等式中,CFO代表t时刻的现金流量,Prod代表t时刻的生产成本,其为COGS和存货变量的总和。DiscExp代表t时段的期间费用,包括广告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用和销售与管理费用。

但Roychowdhury认为这样计算的期间费用可能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如果企业控制销售量,即通过折扣来增加当年的盈余,那么财务费用会异常增大,那么这样将有可能导致以上回归中出现异常低的残差系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期间费用通过滞后销售收入来表示。因此,正常的期间费用估计模型可以表述为:

Roychowdhury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估计模型最突出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单个的估计出真实盈余的管理程度。但是他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除了提高产量,延迟信贷期限和减少期间费用支出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通过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减少财务费用开支和现金流出,从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通过股票回购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规模,以提高每股收益水平,从而达到或超过证券分析师的预期;通过选择资产处置时点使利润达到预期水平,当公司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时,可通过转让持有的无形资产、已经增值的有价证券或某个经营部门等获取收益。仅从三个控制变量来探讨真实盈余管理,可能低估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提高产量,延长信贷周期忽略了经济周期,企业自身发展,扩展业务等影响。企业促销手段,延长应收账款信用期有可能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正当手段,因此如何区分是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还是正大发展手段都值得我们思考。

而笔者认为可以应用短期负债程度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一般而言,一个发展壮大的企业,为了获得充足的现金流来扩展企业,其短期负债比率应该相应增加,借款应该有所增加,而对于一个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而言,为了达到利息费用降低实现短期盈余增加的目的,其短期负债比率应该显著下降。

真实盈余管理的模型运用:经验数据与方法运用

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意在避免美国公司再次出现类似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通过运用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Daniel A.Cohen,Aiyesha Dey ,Thomas Z.Lys(2008)在报告中指出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披露盈余管理水平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上升。Daniel A.cohen,Paul Zarowin(2010)通过研究发现增发股票的企业都参与了真实盈余管理,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远远大于披露式盈余的管理程度,从而导致业绩出现显著下降。Taylor,XuZhao(2010)通过盈余达标,满足专家盈利预测和避免财务报告损失三个假设条件来推测企业也许都参与了真实盈余管理。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参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并没有在后续的经营业绩表现上显著下降。这符合了他们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成本和收入的假设,即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真实盈余管理成本上升。

此外,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也运用于动机问题的探讨。Nicholas Seybert(2010)认为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和造成的声誉影响驱使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即指上市公司研发项目资本化的程度越大,相对而言公司的声誉影响越大,其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明显。

贡献与未来发展

Roychowdhury(2006)的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为真实盈余的管理测量提供了有力的测量工具,弥补了此前这一领域的空白。虽然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只有仅仅的五年时间,但是在外国这一领域上已经开始广泛的运用研究。中国版萨班斯(SOX)法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6月28日颁布,远胜于美国萨班斯法案;2010年4月26日,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化体系已初步形成。那么,在法律法规颁布以后,我国企业是否同美国企业一样,将报表盈余管理转化为真实盈余管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Gary K.Taylor,Randall Zhaohui Xu.(2010)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on se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2.Roychowdhury(2006),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Tan,H. C.,& Jamal,K. (2006). Effect of accounting discretion on ability of managers to smooth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4.Zhou,J. (2007). Financial reporting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Conservative or less earning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ccounting

5.Daniel A.Cohen,Aiyesha Dey,Thomas Z.Lys(2008),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The Accounting Review

6.Daniel A.Cohen,Paul Zarowin (2010),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Gray K.Taylor,Randall Zhanhui Xu(2010)Consequence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on sebsequ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8.Nicholas Seybert(2010) R&D Capitalization and Reputation-driven Real Ear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作者简介:

何雨(1988-),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新股频繁破发原因及IPO改革机制探讨 下一篇: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与价值相关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