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15 10:42:01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真实盈余管理是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的经验证据、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比较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以及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等四个方面对真实盈余管理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为监管层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历来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William K.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经理人在不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达到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Healy and Whalen(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时变更财务报告,从而达到误导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的目的,或者达到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早期的盈余管理研究往往集中于研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Defond and Jiambalvo,1994;Jones,1991;Teoh,Welch and Wong,1998)。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随着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日臻完善、监管层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公司“与时俱进”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 Cohen et al.,2008)。这些结论得到Graham, Harvey and Rajgopal(2005)的支持。Graham,Harvey and Rajgopal(2005)通过对401位财务高管的访谈调查发现,为了达到预定的盈余目标管理层的确会操控真实经营活动。

现有文献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研究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四类:(1)真实盈余管理存在与否的实证研究;(2)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3)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4)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研究。下面笔者将从这几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能够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

早期文献往往都是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某一种类型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比如Bens,Nagar and Wong(2003)发现公司为了降低员工行使股票期权带来的每股盈余降低会进行股票回购计划,而为了筹得股票回购所需的部分资金会削减公司的研究支出。Dechow and Sloan(1991)研究发现CEO在任期内最后一年倾向于减少公司的研发支出,借以提高公司的短期盈余表现。除了最常见的费用操控外,学者们发现管理层还可能利用其他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控,比如提供销售折扣、放宽信用政策、过度生产、出售资产等方式。这些方面的文献比如Thomas and Zhang(2002)发现企业会利用过度生产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进而达到提高当期利润的目的。Jackson and Wilcox(2000)发现管理者为了达到盈余目标倾向于在第四季度进行打折促销。

2006年,Roychowdhury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式,并发现经理人为了避免亏损存在着利用销售折扣提高销售收入、过度生产降低单位销售成本、削减酌量性费用以提高企业利润的行为。同时作者还发现一些证据表明经理人为了达到分析师预期,也会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Roychowdhury的这篇文章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真实盈余管理领域研究的繁荣。后来,该领域大部分的学者都参考Roychowdhury(2006)提供的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的度量方法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Cohen and Zarowin(2010)发现企业在增发股票前后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Mizik and Jacobson(2007)研究发现面临增发的企业会同时利用真实活动和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当期收益,从而促使股价上涨,进而帮助其顺利实施增发。

至于国内文献方面,林永坚等(2013)发现新任总经理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总经理变更当年,如果董事长也发生变更,则上市公司在变更当年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程度更大,在变更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程度也显著更大。李增福、郑友环和连玉君(2011)研究发现增发企业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现象。其中,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会导致融资后公司业绩的短期下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引起公司业绩的长期下滑。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大多是从资本市场动机的角度证实了管理层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三、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Zang(2006)研究发现经理人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权衡取决于盈余管理的时机和相对成本。当应计盈余管理受到监管层对会计实务的高水平审查力度(萨班斯法案后)、有限的会计弹性(因以前年度的应计项目操控导致的)以及更短的经营周期等因素的制约时,企业会更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而当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企业因在行业中处于竞争劣势、财务健康状况较为糟糕、有着更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以及更多的直接税收后果(真实盈余管理会引起的)等因素的制约时,企业会更多的使用应计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08)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逐年稳定地增加、且这种增加股权激励比例显著正相关,但是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这些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却显著下降。与之相反的是,真实盈余管理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则显著上升。表明萨班斯法案实施后企业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利用真实活动进行利润操控。作者还发现与萨班斯法案实施前相比,达标企业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更少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同时更多地使用真实盈余管理。

上一篇: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 下一篇:商业银行个人贷款违约风险因素浅析和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