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时间:2022-09-30 05:14:27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操控方式、研究模型及经济后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最后提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展望,以期能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动机 操控方式 经济后果

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定义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目前大多数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都着眼于应计项目操控,而在实务中,企业除了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之外,还会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真实活动操控的观点,认为真实活动操控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样,均是管理者为获得个人利益而干预财务报告的行为。Roychowdhury(2006)认为真实活动操控是管理者为误导股东相信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偏离正常情况的经营活动的行为。Zhao et a1.(2011)基于Roychowdhury的观点,提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就是管理者为实现短期盈利目标而进行的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构造真实具体异常交易活动并控制交易时间的行为,并误导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财务目标以获取个人利益。

二、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权衡

Graham et a1.(2005)通过对401位美国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78%的高层管理者为实现平滑当期收益的目标,会以牺牲公司长远价值为代价来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经营者从应计项操控转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原因在于:(1)企业通过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空间不同。Cohen et al.(2005)指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只要通过财务部门的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即可实现,实施相对容易,因而企业首先会考虑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然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仅仅是改变了企业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并不能真正地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余,前期多计提或者少计提的应计额会在随后的期间面临反转问题,所以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空间是有限的。当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不能满足管理者的期望时,企业管理层则更可能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调节盈余。(2)管理层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成本与收益的权衡。Cohen & Zarowin(2010)和Zang(2012)认为,管理者在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后选择盈余管理方式;如果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则管理层倾向于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反之亦然。Zang(2012)的研究显示,高质量的审计师及公司的会计弹性的减弱都会提高公司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成本,制约企业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选择。李彬等(2009)也验证了会计弹性小的企业更倾向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08)研究发现,伴随SOX法案颁布形成的更加严格的外部监管环境,导致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从而诱导企业盈余管理方式从应计项目操控转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3)两种盈余管理进行的时间区间有所不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般发生在年末至盈余公告之前, 在年底未纵的盈余与盈余预期之间的差额可能会超过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所能操纵的数额,经理们不能确定对应计利润的管理是否被外部审计师发现,而此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无法操作,可能就会出现本期报告盈余低于既定盈余预期的情形。然而,真实活动的操控可以在每年的任何时间进行,而且不涉嫌会计处理问题,从而摆脱审计师和会计监管的制约。Zang(2012)发现当企业会计年度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高于预期值时,在会计年末将通过应计项目调低利润;反之,当企业会计年度间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低于预期值时,在会计年末将通过应计项目调高利润。

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动机

管理者可能基于以下动机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1)资本市场动机。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有首次公开募股(IPO)、股票增发、避免亏损及迎合分析师预测等。Roychowdhury(2006)发现,管理层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活动以避免报告年度亏损,Cohen & Zarowin(2010)发现增发股票的公司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国内目前的研究包括保盈动机(张俊瑞等,2008)、避免亏损动机(蔡春等,2012)、股票增发动机(李增福等,2012)及避税动机(李增福等,2011)。(2)契约动机。管理者会为了达到经济契约中规定的一定财务指标而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管理层可以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或者政府干预,从而降低债务成本。Roychowdhury (2006)发现存在更多债务的公司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更高。同时,Kim et al.(2010)发现企业会利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以降低债务成本。(3)避税动机。Zang(2012)发现企业基于避税动机同时进行了真实活动和应计项目操控两种方式的盈余管理;但对于边际税率高的企业,由于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对应计项目操控而言成本较高,因此它们更倾向于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李增福等(2011)发现有企业基于避税考虑而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4)职业前景动机。Graham et al.(2005)发现职业前景也是影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Demers & Wang (2010)表明,年轻的CEO比年长的CEO较少进行增加收入的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也就是说,CEO的职业生涯发展会影响其进行盈余管理。

四、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操控方式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操控方式一般包括:(1)费用操控。Zang(2012)和Roychowdhury (2006)发现企业管理层通过费用操控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开发支出、广告费用与管理费用支出等弹性空间较大,管理当局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而成为费用操控的对象。(2)销售操控。Gunny(2010)和Roychowdhury(2006)发现企业销售过程中会通过放宽信用条件或者降价促销促增加期销售额。这样的销售操控手段在临近会计期末时比较常见,因为此时销售操控相对其他操控方式而言,实施难度相对较小且见效快。(3)生产操控。Zang(2012)和Roychowdhury (2006)发现管理层会通过生产操控,即通过生产过量的产品以降低当期单位销售成本进而增加边际利润来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4)销售资产。Gunny(2010)发现当预期利润低于目标利润时,管理层可以提前处置长期资产和有价证券来增加当期的报表利润。Bartov (1993)在研究中发现,管理人员会通过适时性处置资产和投资来调整收益,以达到平滑利润和调整产权比率的目的。叶建芳等(2009)发现持有金融资产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会为了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盈余的影响程度,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随后管理层会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以避免利润的下滑。(5)股票回购。Bens et al.(2003)发现经理通过股票回购的方式避免由于职工股票期权到期所带来的每股收益下降。证券分析师通常是对每股盈余进行分析以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进行预测。达到并超过证券分析师的分析预期对稳定公司股价及稳定投资者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企业的经营业绩面临着达不到预期的危机时,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股票回购以减少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以提高每股盈。(6)关联方交易。由于中国企业的性质,关联方交易作为一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在中国较为普遍。陶灿等(2012)验证了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指出它是应计性盈余管理的替代品而非补充品。

五、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模型

为了识别和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开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简称Roychowdhury模型)。Roychowdhury模型主要考察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三种真实活动操控手段,相应地考察在零阈值附近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操控性费用和生产成本的模式来实证检验企业是否进行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该模型的建立过程可以归纳为:先使用Dechowet(1998)开发的模型估计每个公司年度的经营现金流、生产成本和操控性费用的正常水平;然后用实际水平与估算的正常水平作差得到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并以此作为管理层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最后结合不同情况,根据回归结果的统计检验来判断公司是否进行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六、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对于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带来的经济后果,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李彬等(2010)研究发现通过销售操控达到增加短期盈余目的的企业,随后三期的经营业绩明显低于配对样本公司的业绩水平。再如,削减研发支出、过量生产等行为增加了企业当期的利润,当期利润的提高可能对企业未来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如投资者可能会要求更高的溢价。Cohen & Zarowin(2010)表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随后年份的经营业绩负相关,这也说明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长期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学者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非一定损害企业价值。如Taylor & Xu(2010)的研究表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并未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Gunny(2010)用信号传递理论解释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间的关系,企业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达到既定的财务目标,向市场传递了关于企业未来业绩的积极信号,这样有利于企业保持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进而得到融资便利等资本市场上的好处可以抵消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给经营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总体上看真是活动盈余管理并不一定影响企业的未来价值,反而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七、总结与展望

关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外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还比较匮乏,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大有可为。国内外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如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避税动机,职业前景动机等,在实务中,管理层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还可能受到董事会独立性,高管本身特征如CEO执业观念,及管理者薪酬所左右,未来学者可以就这些动机进行深入的研究。就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操控方式而言,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遵循国外的研究方法,从费用操控,销售操控等角度研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操控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同时,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模型可以做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研究对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分析不够全面,研究结论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深入挖掘出现矛盾结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对于理论界和实务界正确评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影响,应对管理者的投机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管理评论》 2009年第21期。

[2]张俊瑞、李彬等:《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年第27期。

[3]蔡春、朱荣等:《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行为隐形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A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12年第9期。

[4]张昕、杨再惠:《中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5]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6]李增福、黄华林等:《股票定向增发、盈余管理与公司的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年第31期。

[7]李增福、郑友环等:《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第19期。

[8]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9]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10]陶灿、刘芳:《基于关联方交易的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以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为例》,《现代商业》2012年第2期。

[11]李彬、张俊瑞:《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来自销售操控的证据》,《管理评论》2010年第9期。

[12]李彬、张俊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华东经济管理》 2009年第23期。

[13]曹廷求、孙文祥、于建霞:《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7期。

[14]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15]Taylor, G. K., Xu, R. Z.,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 managem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 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2010.

[16]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 Accounting Horizons, 1989.

[17]Sugata Roychowdhury.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18]Zhao, Y., Chen,K., Zhang,Y., Michael Davis. Takeover protection and managerial myopia: Evidence from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2.

[19]Graham, J.R., Harvey, C.R.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20]Cohen, D., Dey, A., Lys, T. The Sarbanes Oxley Act of 2002: Implications for Compensation Structure and Risk-Taking Incentives of CEO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05.

[21]Cohen, D., Zarowin,P.,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

[22]Zang, A.. 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

[23]Kim, B., L. L. Lisic, and M. Pevzner. Debt covenant slacks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2010.

[24]Demers, Wang. The impact of CEO career concerns on accruals based and real earning management . Working Paper, INSEAD, 2010.

[25]Gunny, K.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

[26]Bartov, E., 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 .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

[27]Bens, D., Nagar, V., Skinner, D. J., Wong M.H. F., Employee stock options, EPS dilution and stock repurcha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28]Bens, Daniel A., Nagar, Venky and Wong, M.H. Franco. Real Investment Implications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 Exercise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

[29]Hribar, P., N.T. Jenkins, and W. B. Johnson. Stock repurchases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device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上一篇:咏春排骨米饭品质超群 几十平小店日赚三千 下一篇: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