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10-22 04:08:00

初中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动手能力一直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但是课堂动手操作的效率很低,动手操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应从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持学生的动手热情,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明确提出恰当的研究问题,正确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精心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手操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87-02

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孩子们还处于好玩、好动的阶段,抽象能力不强,许多新知识只能靠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可以深化记忆的。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才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经自己的亲自操作得到结论,课下与同学们交流,不但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最终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1.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应遵循的原则

1.1适时原则--把握合理的操作时机。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能否把握这有限的时间直接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在合适的时间段内,传授新知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好,掌握的相对来说比较牢。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用激情或者诙谐有趣的授课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领着学生的思维走,直至下课。

1.2有序性原则-- 要明确程序,加强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序性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原则。其实,对于一些操作来讲,若不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操作,可能就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对于某些情况,操作的顺序直接影响操作结果的成败。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多多动手实践,把自己遇到过按照有序性来解决的问题总结一下,积累一下经验。让孩子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多种解决方案的,有些问题确实必须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才可以解决的。

1.3适度原则--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适度原则,要求老师把握好教学的"分寸"。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因此教育背景就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在家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提前教了一些知识,我们首先应该对于这样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赞扬。同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出一些稍微"拔高"的拓展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以较低水平的学生为基准来安排课程进度,也不能按照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水平,而是应该照顾大体,按照中等水平来安排教学。具体情况,老师还是应该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来具体分析,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2.初中数学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2.1动手操作活动中缺乏评价和反思。现实生活中,部分老师过分看重操作结果,却忽视操作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导致对学生操作过程关注不够,对于学生操作方法的闪光点不能及时发现。只要我们过程正确,我们肯定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的。部分老师不善于在课堂操作中仔细观察。对于某个比较简单的操作,有些学生不会,在那空手闲玩,而老师却认为这部分学生已经会了,没有关注他们。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而不是在讲台前等着学生汇报结果。

2.2没有从学习兴趣入手。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从学生被迫学习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度。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不容易掌握内涵,从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正方体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道具。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的操作中学习。抛弃抽象学习,在实际动手中获得真知。

2.3学生动手操作教学的实效性低。在一些课堂上,虽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但在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无效的操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教学的实效性,还要求广大教师多做课前准备,把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地在数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动手操作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发挥好动手操作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初中数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的基本对策

3.1精心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同时,针对教学内容,老师要仔细的筛选一番,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教授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不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而且是学生能够掌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操作水平、兴趣爱好,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展现给大家。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中心对称的图形,在上课的时候上大家动手折一下,然后分小组讨论中心对称图形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3.2明确提出恰当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不恰当,后续工作就无意义而言。所以,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出恰当的研究问题。只有目标明确,而且可以解决我们的后续工作才能展开。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先把第一步走好。只有明确提出恰当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才能融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

3.3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由于孩子还处于比较爱动的阶段,所以必须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在不同的阶段,教师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1)操作前准备--把操作要求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在讲述时教师要注意,讲述的量要适当,抓住重点来讲述,但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2)操作中指导--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学生不能全面地获取知识。(3)操作后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做简要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总结中进步。(4)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持学生的动手热情。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都乐在其中。

总之,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要做好详细的课堂设计,只有做好各个环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才得以保证。

上一篇:刍议新生数学成绩分化应对策略 下一篇: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