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时间:2022-10-22 02:26:44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摘 要:霍布斯与卢梭分别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都以人性和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在如何摆脱自然状态,国家学说、国家(政府)权力的运行等方面构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体系。霍布斯与卢梭的政治思想都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霍布斯;卢梭;自然状态;国际关系理论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87-02

霍布斯与卢梭分别作为17、18世纪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思想家,都以人性和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在在如何摆脱自然状态,国家学说、国家(政府)权力的运行,个人权利的实现等方面构建了各自的政治思想体系。由于二人的立论基础不同,二者对政治结构、权力的运行等方面的设计相差迥异,并都对后世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不同的人性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同自然状态

在霍布斯看来,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趋利避害即自我保存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善恶并无固定标准,全以是否符合个人的自我保存为转移。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第一共同的“欲望”就是对权力不断的、无休止的欲求,得其一,思其二。而时期较晚的卢梭则认为,个体性善,而整个人类社会“性恶”。卢梭认为,人本来是善良的、纯朴的、富有同情心的、乐于帮助别人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人类本性中美德和优秀的道德品质的退化也由此开始。道德的异化和退化的社会,又造就了一批邪恶的个人。

二、不同的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与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者,但由于二者对人性的假设不同,二人就社会契约的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者不同

霍布斯认为,由于自然状态的可怕,为了脱离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实现和平,保全自我,人们在“理性的箴言”即自然法的指导下订立社会契约。“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把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这就不仅是同意或协调,而是全体真正统一于唯一人格之中”。卢梭认为并不是将权利交给某些特定的人,而是将权利交于“整个集体”,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是“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共同体因此而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大我,它的生命和他的意志”这就是共和国的产生。

(二)契约中者的权力构成不同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摆脱可怕的战争状态,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所有权利交付于君主,而君主本人则并未参与订约,所以他并不受契约内容的约束,而只受契约宗旨的约束,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他特别强调万万不能分,权分则国分,“国分则国将不国”。订立了契约,实质上就是产生了一个由君主领导下的政府。这种契约实际上只是一种单方面的同意,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君主在契约宗旨的指导下拥有无限的绝对权力,而人民很大程度上只有服从的义务。君主既然是根据人民的授予来行使权力,那么臣民必须承认其合法性。无论君主做出什么事,人们都不能谴责他的无义,哪怕是任意处死一个臣民。卢梭的契约论认为本质上由公意构成,公意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代表的,全体人民作为者,只能搞由人民直接行使的直接民主。

(三)个人权利与自由不同

霍布斯将者的权力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人们建立的目的——为了求得“臣民本身之间的和平和对共同敌人的防御”,当我们拒绝服从就会使建立的目的无法达到时,我们便没有自由拒绝,否则就有自由拒绝。霍布斯给了个人自我保存的权利。例如,者命令某人把自己杀死、杀伤、弄成残废或对来攻击他的人不予抵抗,或者命令他绝饮食、断呼吸、摒医药或放弃任何其他不用就活不下去的东西,这人就有自由不服从。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开篇,他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他认为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卢梭为了统一自由与服从,提出了公共意志理论。它成为卢梭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卢梭反复强调,个人愈彻底地把个人权利交给整体,愈密切地融合于整体,这个国家就愈完美。

三、霍布斯与卢梭的政治思想对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一)霍布斯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很多直接来源于霍布斯的政治信条和政治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人性恶为基本逻辑出发点,认为人有私欲,人性本恶,本性难改。这正是霍布斯的理论基点;2、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和“利益”为核心。这直接来源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战争状态的假设;3、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假设成为了后世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基石。霍布斯认为个人为了摆脱战争状态而通过订立契约组建国家。要言之,他认为国家间的“自然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疑惧的心理机制决定了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手段。从霍布斯所说的“自然法”来看,他强调国家的首要“义务”是“自我保全”,也就是说,人类可以走出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状态,却无法摆脱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状态。“国家不易像自然状态中的个人那样缔结永久信约,把交给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个国家,不会出现超越国家的“世界政府”这样一个公共权威。因而国家间的这种战争状态不易摆脱而容易陷于安全困境。”

(二)卢梭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卢梭的国际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猎鹿寓言”中。他说“如果大家捕一只鹿,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但是如果有一只兔从其中一个的眼前跑过,这个人一定会毫不迟疑地去追捕这只兔;当他捕到了兔以后,他的同伴们因此而没有捕到他们的猎获物这件事,他会不大在意,这是无须怀疑的。”寓言深刻揭示出了即使大家为着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合作,并且在其中享有平等的收益,也可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信任。“每个人由于无法保证自己能避免战争,因此就会急于选择适合自己利益的时机开战,以抢在邻国的前面;同样,该邻国也一定会选择有利于它自己的时刻先发制人以防范外来的攻击。”卢梭的寓言合乎逻辑的论证了战争爆发的动力机制,国际社会处于没有集体强制力的无政府状态和无法确定别国的意图。卢梭的“猎鹿寓言”以及由此揭示的“安全困境”为后世的现实主义流派理论家提供了营养。“安全困境”理论得到不同的理论学派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上的发展。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把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

另外卢梭还明确提出了国际势力均衡的观念。卢梭意识到,由均势形成的国际体系具有历史性,欧洲的国际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安排,列强的势力平衡是由历史决定的。“一旦特定的历史条件改变,这种体系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卢梭不再单纯地从国家生存或扩张的角度出发,把维持均势看作是国家在处理外部环境时应该采取的计策,而是用均势的概念来建构一种国际体系,把均势原则当作国际政治的一个规律。“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这种均势始终存在,而且可以完全不靠外力影响而维持下去。”卢梭对均势的阐述使“均势”完成了从经验的总结到经验与权力制衡思想相结合而形成一种策略,最后到成为一种国际体系思想的演进过程。

参考文献:

\[1\](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禄德安.霍布斯与洛克:两种政治哲学及其对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3).

\[5\](美)肯尼斯·沃尔兹.人、国家和战争——一种理论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6\]汤伟,郑达柱.卢梭的国际关系思想\[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4).

上一篇: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探析 下一篇:洋节盛行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