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10-22 01:37:5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

它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的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3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4 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记住大量的基本史实,而且肯定要比其他学科更多一些,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但决不能重复过去那种将教材奉为“圣旨”,教师必须一字一句地讲授教材、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陈旧观念,那种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也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变过去的“教书”为“用书教”。我们应该把理科的一些教学方式引进到历史教学中来:把教材中的基本史实当作理科中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把基本史料当成理科中例题的素材,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去分析那些“例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就是思想史”,其实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启迪思维,促进成长的过程。方法很多,老师只要善于积累,定能“激情”。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上一篇: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下一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