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技术的临床护理

时间:2022-10-22 12:39:29

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技术的临床护理

关键词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鼻胆管引流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190

鼻胆管引流(ENBD)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胆道治疗技术,目的是引流胆汁,用于各种良恶性胆道疾病引起的胆道梗阻,是一种有效的“减黄”方法,对控制并发症和改善病人全身情况有重要作用,成为诊断与治疗胰腺和胆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2004年2月~2008年8月置放ENBD技术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急性胰腺炎收到良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8年8月收治患者65例。经ERCP确诊后行EST或EST+取石术,其中45例因反复插管或结石较大不能1次取净,或操作时间过长,术后置鼻胆管引流(1组),其余的20例未置鼻胆管引流(2组)。(1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5~80岁,平均57岁。其中胆总管结石30例,肝胆管结石8例,炎性狭窄7例;(2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8~81岁,平均58岁。其中胆总管结石10例,肝胆管结石7例,炎性狭窄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内镜治疗方法术前术后用药类似具有可比性。

方法:病人左侧卧位,胆胰管造影,确定梗阻部位,将导丝插至梗阻以上胆管,选择引流范围最丰富的胆管,确定该处为理想引流部位,将7Fr聚乙稀鼻胆管,顺导丝插入到预定部位,退出导丝,然后在X线监视下进行鼻胆管退出十二指肠镜。最后将鼻胆管从鼻腔引出并固定。

护 理

术前护理:术前准备中,详细向患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及治疗后可能的不适症状,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这是决定治疗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同时告知患者ENBD属较先进的治疗技术,并与开腹胆道引流相比,操作简便,创伤小,它可通过微创技术治愈疾病,迅速缓解病情,并逐步改善黄疸。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在清醒状态中进行。内镜通过咽部时有轻微不适,其余反应均能忍受。置导管后一般无特殊不适,而鼻胆引流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心理护理:ERCP虽然操作简单创伤轻但仍属于手术范畴,并且操作过程在病人清醒状态下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易出现烦躁、紧张情绪;应尊重体贴及时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尽量满足其生活需求、鼓励其战胜疾病。

鼻胆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妥善固定鼻胆引流管,是保证胆汁有效引流的关键。一般引流管尖端应在梗阻部位以4~5cm为宜,十二指肠及胃腔内,均要留一点长度,体外做双固定,并对鼻胆管的刻度做好标记,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接引流袋或低负压吸引器于床旁,指导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掌握护理技巧和固定方法。

保持鼻胆管引流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并保持无菌,加强巡视,鼻胆管有无脱落、扭曲、受压、折叠、堵塞,做好床旁交接,发现引流不畅及时查明原因,排除故障。

若引流中有大量的白色絮状物或泥沙,对此情况用庆大和生理盐水,进行胆道冲洗,即可预防鼻胆管阻塞,又可预防和控制胆道感染,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冲洗速度和压力。

加强引流物的观察:长期胆道梗阻及黄疸患者,引流胆汁可为深黄色或酱油色,引流量可达400~1100ml/日。置管引流后,患者症状可随胆管下端梗阻解除炎性水肿。胆汁颜色逐渐转淡,胆汁量也逐渐减少,同时腹胀、腹痛、黄染逐渐减轻,表明引流效果理想,否则提示梗阻。

警惕胰腺炎肠穿孔等并发症出现:如放置鼻胆管后出现腹痛、腹胀、发热等明显不适,应注意和胆漏本身引起的症状进行鉴别,及时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等排除胰腺炎,肠穿孔的可能,及时治疗。

拔管时间:引流时间依病情而定,体温、血象恢复正常、腹胀、腹痛缓解后3天可拔管,ENBD是一种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少,并发症少、症状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广泛用于临床,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康复。

结 果

ERCP是一种简便,微创治疗手段,大大减少了急诊开腹手术的巨大风险,特别是为年老体弱者,择期开腹手术提高了条件,对并发症的观察亦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处理。总之ERCP术后护理尤其是并发症的观察对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青丽.鼻胆管外引流患者的护理.护理研究,2006,20(3):707.

2 周剑英.经内镜鼻胆管引流的护理体会[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3,3(10):748.

3 林玉兰,陈慧敏.鼻胆管引流在ERCP术后的临床意义和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2):148-149.

4 徐清丽.鼻胆管外引流患者的护理.护理研究,2006,20(3):707.

5 童玉琴.护理程序在鼻胆管引流护理程序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2):25.

上一篇:人文关怀护理胸膜炎70例实效分析 下一篇: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