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时间:2022-10-22 09:20:58

培养小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罗马尼亚的埃米齐奥朗曾说过:“假如没有写作本领,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写作便是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吐自己的秘密……”由此可见,写作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当我们的国家进入了21世纪,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点。信息化的是指信息发展快,信息量大,现代人要善于从中收集筛选传播信息。全球化会使我们的国家进一步走向世界,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中,表达交流是不可缺的。个性化的实现,能够彰显人性,是时代的主流。要适应这样的社会实际需要,就要转变观念,切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呢?

一、注重阅读积累

荀子在《劝学篇》中写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的重要。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基础,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篇,要求学生背下来;语文课本后的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课外的一些自然、历史、文学书籍、中外名著等鼓励学生去多读,这些东西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写作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依据。学生有了深厚的语言积累,写作时只要找到合适的素材,就不难成文了。

二、积累实践经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的一种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样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游历了许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美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他把游历的所见所闻,都写在了他的《史记》里;我国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游历各地,跋涉山川,“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写了《水经注》;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从22岁起,到去世为止,足迹遍布于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至云贵。他把每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随手记载下来。后人把他的这些东西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李白诗传千秋,也得力于他们游历祖国各地,把所见所闻变成了诗的内容。

试想一个没有见过大山的人,你让他写山,他怎么能写出不同的山的特点呢?他无法体会公园里的假山跟连绵起伏的长白山的区别?更无法领会桂林的山的秀美,泰山的巍峨,张家界山的那种刀劈斧砍的感觉。但是有了切身的实践就不同了,学生们会把亲自经历过的事情写得有声有色,有真情实感,更容易打动人。

记得我儿子小时侯出于淘气,暑假时在农村的亲戚家捉了几只青蛙带回来,养在了鱼缸里,因为我不支持他养,就没有去管它们。几天之后就有一只青蛙死了,儿子问我青蛙为什么会死了?我说,它们没有吃的就会饿死的。他听了之后就拿了个小瓶出去了,过了一会,捉回了几条虫子,由于瓶子没有空气虫子已经死了,他把虫子放进鱼缸里。他以为青蛙一定会把虫子吃掉的,可是过了许久青蛙也没有去吃它们,于是他对我说“妈妈,青蛙不吃虫子。”我告诉他:“青蛙是吃虫子的,因为青蛙的眼睛对不动的东西不敏感,它看不到虫子。”于是我和他一起找到了一个冰糕棍,把虫子放在上面,在鱼缸里晃动,青蛙立刻伸出长舌头把虫子卷进嘴里。就这样他一连喂了好多天。因为青蛙毕竟不是在鱼缸里生活的动物,就说服他把青蛙放了。这件事让他在上学后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写出来。

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即使看了再多书,他的想象力再好,他也只能从别人的文章中进行想象,和那种实践的感受并不相同,因此文章也就局限于东拼西凑了,没有个性的创造与发挥,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提倡要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实践,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就会与社会交融,就不难写出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文章来了。

三、选材从小处着眼

材料来自生活,对生活的敏感善悟,是作文材料的源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生活,就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有了较多的作文素材。我们要教给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事,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和挖掘自己独特的感受。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有些平常的事情只要你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对同一事物要多角度的思考,这样选材就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有时也可以运用别人已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只要自己能找到不同之处,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四、重视作文修改

有作文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是改出来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修改。学生写完的文章,让他自己先读读,觉得有哪些语句不通顺,不合理进行一下修改;再请同桌同学阅读,提出自己的想法,使其修改;然后自己朗读,请全班同学和老师提出意见,再行修改。在修改期间,鼓励学生用积累到的成语、典故、好词佳句来替代自己的平淡话语,还提醒学生哪里是否能用到一个恰当的修辞效果会更好。为此,老师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学会修改文章,就是有了一辈子都受用的能力,不管社会如何发展,都能正确地运用语言表达,交流思想感情。

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只要学生能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他的表达就会与社会同步,他们的写作能力就能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了。

【作者单位:长春市宽城区实验小学 吉林】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下一篇: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