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下的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时间:2022-10-22 06:49:04

生本课堂下的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高三备考过程中如何对中国地理的复习,应该把初中所学的中国地理知识作为一条线,把高中重要的主干知识点穿起来,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具体实施从下面三点进行把握:

一、充分利用各种地图进行区域定位

图表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体现。近五年山东卷中出现的有区域图、统计图、剖面图、立体景观图、表格、遥感图像。区域图既有世界区域,又有中国区域;既有等值线的地形区域图,也有空间事物分布的区域图;既有宏观尺度,又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多样,且均为教材以外的原创图表;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国地理时,要以课本中的图表为例,复习把握各种图表判读的一般方法,而不仅仅是复习课本。

明确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经纬度间隔、经纬度大小变化的方向和规律)、相对位置(相临区域、海陆位置)、范围、轮廓、地理界线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把各种地图分解到不同的章节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中国政区图识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经纬度范围、全称、简称和省会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记我国的主要邻国及其分布、我国疆界的四至点。②利用中国地形图识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丘陵、三大平原及其空间分布及经纬度范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③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识记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总结归纳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④利用中国水系图识记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空间分布;利用长江流域图和黄河流域图识记长江和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分段点等。⑤利用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主要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名称及其分布。⑥利用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的名称及其分布。⑦利用区域地图把前面的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到一幅图中。

二、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在复习的过程中打破教材、章节间的界线,通过学案、课件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知识点。首先从原理上能够把握,把初中中国地理内容作为背景材料,利用相关的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描述问题的能力。

1、等值线的判读

本部分内容可以整合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判读(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在等压线图中如何画风向等。

2、我国的气候特征

本部分可以整合气候类型的特征描述、判读方法、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东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天气状况描述时涉及风向问题。

3、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地理的复习是对前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复习的一种概括和应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与必修三的案例复习结合起来,形成基本的复习脉络: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案例: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区域,可以设计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1、城市区位分析,2、工业区位分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区域发展条件分析),3、生态问题(咸潮、赤潮等),归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高考题带动学生复习

2012山东卷重视问题探究,展现地理思维过程,如综合题第26题,一改往年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即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围绕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进行扫描式地考查),转而注重对一个区域内某一主题要素进行梯级式、深层次地考查;试题设问层层递进,具有很强探究性。要求考生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循着设问的引导,一步步探究和分析区域问题,试题对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要求较高。

题目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承接关系:第一问表面上是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实则让考生明晰该区域东西侧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由此引出第二问设题背景及问题:辽河干流水量主要来自其东侧支流、泥沙主要来自其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并让考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自然原因,第一设问中的"地形"因素也是第二设问答案的一个要点。

通过第二问看出的"辽河是条含沙量高的河流"又为第三问--分析"某些河段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的原因打下伏笔。在第三问的答案中"河流泥沙淤泥旺盛,河床抬高"这一要点就是从河流高含沙量这一特征得来的。试题中第二问和第三问所设问题看似让学生分析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实则隐含着该流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河流泥沙含量大、水量少,通航能力差,工农业发展造成该流域缺水严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第四问-河道整治工程"丁坝"的作用、第五问-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并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该流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最后两问是对前面三问隐含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及其意义。整道试题从影响水系发育的地貌背景,到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剖析,再到水问题以及水生态、水经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的主题要素展开,让考生不断进行区域问题的分析、演绎、归纳和探究,完整地展现了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全过程。

所以,今年地理高考对学科的一些"老问题"进行"新视角"的考查形式。高考题的呈现方式:图、文、表、区域背景、文字材料、统计数据、设问角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表达方式--层次性、逻辑性,我们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中,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答题习惯。

总之,初中地理作为一个基础,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能够与高中地理的内容有机的结合,用高中地理的"理"为纲,把初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点穿成一条线,高效应对高考复习。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性目标 下一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