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影响

时间:2022-10-22 05:59:15

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影响

网络公民社会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正在中国日益兴起和发展,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没有权威的界定,但是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却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探究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无疑将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

一、 网络公民社会产生的背景

(一) 互联网络飞速发展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互联网开始飞速发展起来,并在而后的十几年里,出现了一些技术发明,如电子邮件、文件下载、远程登录、检索互联网、广域网信息服务、和图形浏览器和服务器,而这一项项技术的发明都对互联网的发展有着卓越的功勋伟绩。随后,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新技术,网络日志、网络博客、网络论坛等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网络生活。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也已有了三十年的路程,在这三十年中,不管是政府控制宏观调控还是市场发挥本身的作用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生活,而开始转向精神层次的追求及表达,网络则是现今社会人们表达思想言论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已拥有硬件设施为先决条件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拥有一台个人电脑现在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电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三) 网民数量不断增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宽带网民规模世界第一。同时,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218.8万个超过德国的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模式,网络传播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以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低廉的成本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其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利于形成强大的网络公民社会成员群体,其参与者的匿名性则为网络公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活动空间。

(四) 公民对于话语权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最终确立,政府职能开始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换,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被腾空,政府的让位使得公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意见表达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公民社会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受传统观念和历史的影响,中国公民的话语空间还不是很宽阔,尽管政府也推行了各种举措,如制度,媒体舆论,但总体来说还是有限的,尤其是这些制度还缺乏有效地法律保障,因而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表达自己则是中国公民争取话语权的一个有效平台。”[1]因而,公民对于话语权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言论看法,从而促进了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意识的觉醒

“公民意识”是什么?就是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权利的诉求意识,是当家作主的意识,是民主法治的意识,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意识,是社会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强。公民意识觉醒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公众积极参与救灾监督。社会舆论平台的宽松以及政府应急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公民意识的迸发。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更是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国民能够第一时间参与国家大事。在汶川地震中,网络信息的公开透明使其成为突发事件中最快捷、最方便、最有效的民间舆论工具,是网络第一个将重灾区受灾情况报道出来;是网民第一个提出开辟网络捐助渠道;也是网民第一个提出为遇难同胞下半旗志哀;更是网民第一个提出对于各类善款进行监督和审计。社会大众通过网络形成了一个具有极强共同意识的群体,并将这种共同意识升华为公民意识。相反,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得公民寻求各种舆论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参政意识,责任意识等,而网络就是当今社会一个最重要的平台,从而推进了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

二 网络公民社会的含义与特征

(一)网络公民社会的含义

什么是网络公民社会?有人说是网络上的公民社会。那么什么是公民社会呢?公民社会是指,有自由的公民和社会组织机构自愿组成的社会,也就是国家或政法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3]上世纪末,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上也形成了类似于公民社会的公共性的领域,我们将之称为网络公民社会。主要表现在于现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非营利性的网络群组和论坛,这些都可以被看做互联网上的民间组织,因此有人根据公民社会的组成得出网络公民社会就是由网络公民加上以网络公民为主体的网络民间组织组成的网络社会。也有人认为网络公民社会就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综合以上两个观点,我们可以把网络公民社会定义为,是指这个独立、自主、非官方、非盈利的场域,可以在网络的空间中成形与实践,并进行交互的沟通与传播,最后产生独立于国家权力以外的影响,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公民社会的公共领域。

(二)网络公民社会的特征

1广泛性

网络空间已然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一个相互联通的自由平台,使某个区域、某个群体乃至某个个人的信息可以在最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形成市民社会构建的起点。

2准入的低门槛性

系统是现代传播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认为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能通过传送和反馈回路彼此影响和彼此控制的部分组成。市民社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各种组织、协调、资源配置都需要一个有效运转的传播体系,使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能够形成一种系统间的良性互动,而网络则以其低成本和相对自由的空间为公民意见的形成和互动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公共空间。

3虚拟性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在于人们通过它结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关系。这一群体最鲜明的特征便是“虚拟”,异质、匿名是其重要特点。如此,便对群体的“集体行动”,无论是网上言论还是网下行为,都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群体的形成,其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结成暂时性群体。在网络群体的形成和维系过程中,匿名的特征一直存在。匿名表达隐藏了个体的身份,也就容易放弃该身份下的约束和责任。更为特殊的是,网络技术允许其群体成员可以用不同的ID(俗称“马甲”)登录,这也为不负责任的言论、恶意制造的谣言等非理性的行为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三 网络公民社会对中国的影响

(一)由网络诱发的网络道德问题

首先,网络的快捷、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导致大量的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侵犯人们的道德心理,抑制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致使群体道德水平下降。还有就是一些“私德”尚可的人,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往往却表现不出应有的公德。相反,“反正没有人认识我”这种意识,恰恰成为一些人无视公德的最好借口。

其次,年轻一代过多地依赖电脑网络,书本阅读、亲身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弱化,使之获取知识的方式变成一种“快餐模式”;整天泡在网络中的人时常容易放弃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特别兴趣或爱好。特别是在同一文化传统、同一模式、同一“小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日渐趋同,甚至成了“模式化的人”,这就极有可能造成知识匮乏,文化退步及人的道德素质的下降。

此外,网络技术的兼容性使伦理主体无所适从。脱离国家的电子空间不具有建立强有力秩序的能力一部分人是主张国际网络组织和网民自发的形成规范。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事实,网络组织本身的法制能力是很弱的,它目前的处罚手段无非是断绝交往,从道义上谴责或者给其造成一些麻烦。

(二)网络公民社会缺乏稳固性

网络公民社会中的领袖往往不具备特殊地位,缺乏完整的价值体系、群体规划和坚定信念。他们总是因外部的偶然刺激而产生,并随着事件的暂时扭转而迅速淹没,这就容易导致整个网络群体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另外,网络公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网络公民社会虽然说是在公民对于话语权的要求以及公民意识觉醒等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但是反过来,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也能刺激更多的公民对于话语权的要求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3][5]吕丽娟:中国网络公民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载《网络财富》,2009年5月

[2]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载《哲学动态》,2006年3月

[4]佚名: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网址:http:///)

上一篇:《宠儿》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下一篇:不同年级、专业的医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