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2 03:17:02

文化遗产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

[关键词]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史学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53-03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拓宽与历史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常规教学形成有益的补充。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中却存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不足,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怎样能够高效率地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在上好校本课的同时,达到对常规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呢?笔者以石家庄为例,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有效运用文化遗产资源,作一粗浅分析,与各位同仁探讨。

针对石家庄文化遗产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比重过少,但教师普遍对当地文化遗产资源比较了解的现状,我们主张就地取材,加大文化遗产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权重。白佛口文化遗址、正定县城内的隆兴寺、赵县■河上的赵州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柏坡,都是石家庄的城市名片,利用好这些资源,能够很好地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一、在知识挖掘和能力培养上,要注重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相结合

以赵州桥为例,它是非常突出的有形文化遗产,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对其有过形象的描述。而赵州桥本身设计和工艺之精巧,也让其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拱桥的祖先,在1991年还被被评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也正是赵州桥科学而精致的结构技术,有关赵州桥的传说,如“柴王推车运三山五岳”和“张果老骑驴驮五湖四海”过桥而桥仍牢固如初,渲染了桥体的稳定,也增加了这座建筑的神话色彩。因此,精巧的技术、科学的结构、优美的造型、“平安吉祥”的艺术主题、“通济利涉”的完美功能使赵州桥日渐成为丰富而深刻的文本模型。“经过1400余年的读解,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需求、审美期待和社会理想,对其进行不同的读解诊释,由此不断地生成与特定时代相协同的新意义。……显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型石拱桥,赵州桥已超越了自身单一交通功能,成为文化的载体”。①从这个意义上讲,了解赵州桥的有形文化,还需要其无形文化做铺垫。教师在讲授赵州桥时,将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巧妙结合,会使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笔者曾讲过《赵州桥传说背后的历史》一课,就以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②导入新课。利用民歌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营造教学氛围,引出教学的主题――赵州桥,再通过引入赵州桥的神话传说,将赵州桥的无形文化遗产融入传统赵州桥的有形物质创造当中,结合几则史料对赵州桥的高超技术水平作深入分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渗透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还以赵州桥为例,引入神话,将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结合,只是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少年鲁班修桥和张果老、柴王爷试桥的神话传说故事后,让学生推断该神话产生的大致年代。因为虽然赵州桥修建于隋代,但其相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却属各个时代,有的还相距甚远,比如鲁班是战国时代的人,张果老是唐代的道士,柴王爷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君王柴荣,真正的修桥者李春则是隋朝人。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修桥的真正时期,为什么又会产生众多不同时期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的神话传说呢?所以作为对史学研究的一个尝试,我们首先要区分出修桥的时间与神话传说产生的时间。这里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大胆的假设,再充分说明理由。当学生们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后,教师再出示各种材料,特别是通过鲁班、张果老、柴王爷三人的生活时期,可以断定该神话最早是在五代以后产生。①这就是胡适所讲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历史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论从史出”方法的体现。

同样,对于革命圣地西柏坡,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论从史出”。为什么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新中国会从这里走来?最好的回答就是实地参观。当学生亲[看到党中央领导人的生活住处的风貌,感受到那种军民鱼水情,他就真正懂得了教科书中的内容,形成“论从史出”的观感。

三、挖掘高中教材相关内容,做好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

为什么传说中把鲁班作为赵州桥的修建者呢?这一方面说明了造桥的技艺高超,好像只有神仙才能造的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这个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一方面生产着皇室(王室)、官府和贵族及百官需要的一些特殊物品,同时也从事着诸如宫廷建设、寝陵修建、政府衙门修缮、兵器生产、钱币铸造等特殊手工业以及诸如桥梁等公共设施,还直接垄断着盐、铁以及酒、茶叶等关乎国计民生的物资生产和流通。因此官营手工业重质量、技术水平高,赵州桥就是其中一例。但同时中国自战国以来,统治者便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思想,士农工商等级排列,手工业者地位不高,特别是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地位更低,很难留名;同时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往往是世代相传从事同一门技艺,有的朝代称之为“匠户”,而传艺时又有很多限制,有的只在自家相传,有的传男不传女,还有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会拿出“秘方”,这就造成技艺非常容易失传。由此来分析,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一千多年来真正的建造者――工匠李春一直是那样的默默无闻了。再者关于赵州桥修建的原因,可以从隋朝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当时■河洪水频发等方面分析。这同样可以用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如中国古代重大工程长城、大运河、故宫等的修建;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等。同理,关于革命圣地西柏坡,探究党中央为什么选址于此,可以从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石家庄已经解放(当时军事形势)、群众基础好等角度分析。这可以用来解决中国近代史中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选择建在何处,具体战役胜利的原因,以及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甚至是中国古代史中都城的选择等诸多问题。另外西柏坡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与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历史紧密相融。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此颁布,轰轰烈烈的解放区由此展开。而由此调动了大量农民直接参军,众多农民随军出征,负责运粮、战争的勤务等,这都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这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党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都会有帮助。

党中央在此还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特别是七届二中全会,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除了教材中涉及的党的工作重心、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和“两个务必”之外,如果可以实地参观党中央领导人的居住旧址,本身就加强了对“两个务必”的认识;参观西柏坡的博物馆,通过影音实物和讲解员的深入讲解,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把握就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那点知识了,而且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会有不少收获,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中学、高校、相关文化部门要互相协作与配合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文化遗产资源主管部门的联系。

我们可以把一些具体的有形文化遗产列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的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也可以专门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历史、语文、班主任等)进行系统培训学习,提升各中学校本课程的质量。教科研部门也可以组织全市的校本课程相关培训,如历史学科就可以把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学科的教研计划。

2.各中学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井陉县长岗村的龙母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的五龙圣母传说、独特盛大的接龙母仪式、五龙圣母祭典、龙母民俗文化、龙母趣事、龙母传统庙会等在全国罕有。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系与井陉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保护与开发基地,发掘井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系的大学生曾经到非遗大县井陉社会实践,协助文化馆挖掘整理板桥、长岗村非遗项目。中学历史教师可以与这些科研教学机构合作,交流学习,丰富中学历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合作,高中历史教师对于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加深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作者简介】杨娟,女,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法。

邢新宝,男,首都师范大学在读历史教育硕士,石家庄教科所历史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历史课程论。

上一篇:猪牙花苗木繁育技术研究 下一篇:话轮转换策略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