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事故频发现象研讨论文

时间:2022-10-22 01:54:54

煤矿生产事故频发现象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现实性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寻找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出现问题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安全,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煤矿安全问题、事故致因理论: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和心理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动态变化理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端正认识,强化安全自主意识认识过程、关注职工的情感、注重坚定的安全意志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安全,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过程、科学试验、经济运作等各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当今人类社会加快发展,人们对安全的要求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同时煤矿企业安全事故也居世界首位。2004年全国煤矿安全工作会议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煤矿共发生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率为3.08,创历史最好水平,却仍旧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除此以外,在地下数百米、“暗无天日”的矿井里,煤矿工人还要时刻面对矽尘、煤尘等有害物质,从而患上严重的职业病,隐性地侵蚀矿工的身体健康。来自卫生部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报告发出警告,中国矿山的职业危害非常严重,以尘肺病为代表的职业病发病率相当高。目前中国煤矿统计的尘肺病患者为60万人,据估计每年新增尘肺病患者超过7万人。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煤矿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强力措施,希望抑制和减少煤矿矿难。但是中央政府每年年初设立的煤矿安全目标实现程度很低。从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看,中国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不可谓不重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三令五申、常抓不懈;很多煤矿设有安全矿长一职,井下有安全员、瓦斯员。同时我们的资金投入己经大幅度增加,管理制度亦基本健全,但工伤事故发生率仍然较高。为什么有关部门花了那么大精力抓煤矿安全整治,却难以杜绝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原因在哪里?

2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

2.1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causingTheory)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矿山安全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因为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就能预防事故的发生。美国作者威廉姆斯和汉斯认为,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2.1.1技术的原因

作业环境不良(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声、振动等),作业空间狭小,设备、工具有缺陷并缺乏保养,防护与报警装置的配备和维护存在技术缺陷。

2.1.2教育的原因

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作业技术、技能不熟练等。

2.1.3身体和心理的原因

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不佳,如听力、视力不良、反应迟钝、疾病、醉酒、疲劳等生理机能障碍;怠慢、反抗、不满等情绪,消极或亢奋的工作态度等。

2.1.4管理的原因

企业主要领导人对安全不重视、人事配备不完善、操作规程不合适、安全规程缺乏或执行不力等。

2.2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威格里斯沃思在1972年提出,人的失误构成了大多数类型事故的基础。他认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地作用于操作者的感官,若操作者对于刺激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事故就不会发生;反之就可能会出事故。

同时可以知道,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差,或者注意力在别处,那么即使有足够明显的警告信号,也可能未被察觉。由于个体感觉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筛选或训练来改善从业人员的感觉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同样在认识与行为能力方面,个人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2.3动态变化理论

扰动起源事故理论的创立者本尼尔认为:事故过程包含着一组相继发生的事件,在生产活动中,如果行为者的行为得当,则可能维持事件过程稳定地进行;否则,可能中断生产,甚至造成伤害事故。员工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往往不易掌握,因素也较复杂,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如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或开始新工程时发生的变化,人们可能由于不熟悉而发生事故。

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现实性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谋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共产党以纲领性的文件的形式,明确表现出对人的问题的极大关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人是发展的动力,人是发展的目的,人是发展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而和谐社会则是强调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到矿山,就是必须安全生产、关爱生命,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如果我们的发展必须经常交付生命的代价和学费,就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的。因此无论从保护广大煤矿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建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都需要加强煤矿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找出对策,扭转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实施对矿工生命和健康的保护,构建和谐矿山。

4从心理的角度寻找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出现问题的途径

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总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特点出发。

4.1端正认识,强化安全自主意识认识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通过这一活动,使人们能认识事物的个体和整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

随着企业安全周期的延长,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安全意识麻痹思想。这就要求适时在矿井单位范围内开展以“我要安全,大家安全”为主题的职工自主保安意识教育活动,重点利用工会的宣传等形式,突出在生产矿井广大职工中开展以“我要安全,大家安全”为主题的自主保安意识集中教育活动

同时,将安全管理、理念和取向渗透到职工的生产意识中去,以职工为本、以发展为基、以安全为重,形成煤矿自主安全文化,推动矿井安全生产和体制创新。开展安全意识再认识活动。积极教育引导职工树立“安全第一”、“事故的对立面是隐患”、“生命至高无上”、“一切事故皆可预防”的信念,打破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传统认识,突出安全工作之诸多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广泛开展对“安全一隐患一事故”、“本质安全”、“预防为主”、“安全责任”的再认识活动,推广应用全新安全操作方法,规范职工上岗行为,做到“我的责任我知道,我的责任我落实,企业安全我负责”。

4.2关注职工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压力增高,地压增大,总体上向着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发展,煤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安全事故隐患;而且职工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以农民协议工和轮换工为多,易发生情绪的波动,针对安全教育的事情,或者安全规章等会产生忽视的心理。

随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职工情绪化管理对矿山企业显得尤其重要。企业管理者要关心职工,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害,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几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和蔼可亲的面孔,与职工拉拉家常,都是能使职工有一个好心情的要素,问题是要有“心情”的意识,学会掌握给职工好心情的技巧,以增加其活动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如果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并付诸行动,使职工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那么企业的安全生产一定会大为改观。

4.3注重坚定的安全意志

意志是人在实践中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

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还是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已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矿难频发的改变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要首先遏制住矿难频发的势头,逐步有效地降低事故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切中要害,直击矿主和矿工的安全心理,加强安全教育,争取构建煤矿安全生产心理培训的长期有效机制;同时,及时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上一篇:开发地下管线档案信息资源研讨论文 下一篇:乡村贫困学生身心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