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拍的新气象

时间:2022-10-22 12:41:47

经典重拍的新气象

2007 年春节前后,电视荧屏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就是《新上海滩》①的热播,有人称《新上海滩》为“翻拍的经典”。那么,是什么使得《新上海滩》避免了翻拍经典电视剧常见的滑铁卢命运呢?本文试图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理念等方面分析《新上海滩》的成功经验,谈谈重拍经典这一老话题的新气象。

一、复调的叙事结构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曾说过,电影发展到今天,不是技术发展也不是其它推动了电影的发展,在这个进程中惟一取代不了的是故事,将来也是故事。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视剧的发展更是如此,这也是《新上海滩》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它重视了电视剧的故事性,运用复调方法对叙事结构进行再创作。

“复调”是俄罗斯著名理论家巴赫金用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诗学特征的术语,主要指“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又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巴赫金在这里强调的是小说人物意识/思想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或小说创作者自己多个人格在作品中的对话。《新上海滩》正是通过来自社会各阶层声音的交流对话,从不同侧面反映20 世纪3 0年代旧上海的现实。因此,我们将就《新上海滩》中“一个主题如何通过许多不同的声音来展示”②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旧版《上海滩》③主要讲述了黑社会势力争权夺利和许、冯之间的感情波折。《新上海滩》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故事内容和叙事结构,其中心线索仍然以许文强初到上海――离开上海――重返上海为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则大大拓展,交织了多条故事线索,环环相扣,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很好地展示了旧上海滩上流社会和平民社会之间、黑社会和普通百姓之间、爱国主义和外国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下面这个图形就直接呈现了《新上海滩》叙事结构的复调性。

这个由五边形构成的多角关系图,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剧情的多重变奏。首先,的大圈象征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那时候的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多国文化、经济、政治在此相互交流、碰撞,互相竞争。其次,这个人物地理位置分布图可以解读为:许文强占据制高点,他是整部戏的核心人物;中间是丁力和冯程程,与许文强的关系最为复杂;处于图形底端的是冯敬尧和方艳芸,与许文强的关系最微妙。然而,图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纽带是什么?是黑社会的争斗,还是许、冯之间的爱情,似乎都不足以概括《新上海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许正如高希希导演指出的,新版与旧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加强了感情戏,这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多重情感纠葛:既有恋人间缠绵悱恻之情,又有使人畅快淋漓的男儿豪情;既有兄弟惺惺相惜之情,又有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人之情;既有对强权暴力的痛恨之情,又有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之情。

许文强是整个图形的光源体,按照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格雷马斯对叙事作品人物功能的划分来看,许文强是行为发送者,他的行为影响到其他接收者的行动,而不同的接收者赋予作品不同的意义。从这个图形显现的结构关系来看,第一个三角形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许文强、冯程程和丁力三人之间的感情始终在爱与不爱、爱与被爱之间徘徊。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许、冯、丁三人都是施(者)受(者)同体,作为行为发送者一方通常得不到接受者的很好回应,作为情感接受者一方则对发送者的态度犹豫不决:许文强对冯程程若即若离、忽冷忽热,程程心中充满了期望,却一次次失望;冯程程对丁力有好感,却又保持距离;丁力心有期盼,却又不敢奢望。这些没有明确的关系及由此造成的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并产搀杂了无法理清的情外情。如许文强、冯程程和方艳芸就构成了另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三角关系:导演让许文强爱上冯程程,却又无法割舍对方艳芸的旧情,这是一种矛盾的爱;程程全心全意地付出却无法拥有全部的爱,这是一种残缺的爱;方艳芸想爱又不能爱,这是一种痛苦的爱。此时,复杂的人物关系跃居人物感情之上,即行为动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建构了电视剧表层和深层的多重意义结构。

与前两条情感线不同,许文强、冯敬尧和方艳芸构成的三角形则寓指了一种变形的社会关系。《新上海滩》把旧版中冯敬尧、方艳芸这两个本无关系的角色联系起来,突出冯、方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渲染了许、方二人的暧昧之情。这样,冯敬尧和许文强二人之间除了主雇关系外,还为同一个女人暗地里叫劲。作为上海滩最有势力的黑帮人物之一――冯敬尧,他与交际花方艳芸的结合,很明显是生意场上的相互利用。方艳芸借助冯敬尧的势力获得保护,并在交际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她实际上是一个“空心人”,对任何人都没有真感情。冯敬尧则利用方艳芸的美色为其疏通关系,而占有上海滩头牌交际花也是其作为黑社会老大的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然而,当方艳芸重逢自己的初恋情人许文强,并对之充满依恋和爱意时,这对于冯敬尧而言,必然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不忠”,更何况许文强是其爱女冯程程的恋人。可见,这里的故事功能大于结构功能,冯敬尧和方艳芸不是剧中主要角色,却对许文强性格的发展,对人物关系的紧密度有很好的粘合作用。即他们不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他人相联系成为主体,并显示出个体的特殊性,正如拉康所说,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在这个结构关系中,方艳芸遭受的种种苦难,内心的苦楚与无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文强无意识深处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断裂导致其思想的碎片化;冯敬尧对方艳芸的不在乎、冷漠和无情,则反衬了许文强对方艳芸又怜又怨的复杂情感,曾经美好的初恋情人,如今却成为上海滩头牌交际花。

事实上,无论旧版还是新版,30 年代上海滩帮会之间的争斗仍然是该剧的一个看点。剧中许文强、丁力、冯敬尧构成了复杂的叙事关系,这个三角图形隐喻了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都遵循弱肉强食的游戏规则,并支撑了整部戏的发展脉络。这三个行为动素除了结构功能外,还具有双重乃至多重叙事功能:许、丁既是兄弟关系又是情敌关系,许、冯既是雇佣关系又是对立关系,丁、冯既是雇佣关系又是亲家。他们彼此相互依存又二元分化,影射他们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里,交织着冯敬尧控制上海滩的强权主义,许文强爱国救国的民族主义和丁力出人头地的平民主义多条线索,勾勒出处于内忧外患、商会势力横行和爱国主义情绪逐渐高涨的上海滩素描。可见,许、冯、丁三人同唱一台戏,各自又是一角戏。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新上海滩》多条叙事线索交相辉映,其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多种叙事蒙太奇的运用,将复调的对话性特征发挥到极致:通过人物关系来彰显电视剧的“故事性”魅力,通过连环式的多重事件叙事深入反映了旧上海繁华表面下隐 藏的尖锐矛盾,正如法国著名学者阿尔杜塞指出的,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是一种想象性的真实,现实和真实永远无法统一。

二、圆形/ 扁形的人物塑造

《新上海滩》结构模式的变化,必然对人物形象塑造有着重要影响。西方文学理论界依照人物性格的单一性或复杂性把小说人物形象划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当代英国小说家佛斯特认为,扁形人物又称为“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通常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④圆形人物则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激烈的内在性格的矛盾冲突,有其发展过程,比扁形人物显得更真实。当然,在艺术创作中,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共处并存,二者对比性存在则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正如《新上海滩》中,许文强和丁力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冲突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使电视剧多元化的审美品格适应受众的多种审美需求。

旧版的许文强不管是作为初到上海时的落魄青年学生,还是后来成为黑道枭雄,都主要表现为一个精明能干的硬汉形象,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性格的转变。然而,旧版《上海滩》简单的故事情节、粗线条的叙事方式,使得上世纪80 年代的观众对剧情记忆模糊,更多的是记住了抽雪茄、带礼帽、围着白围巾,一身黑西服的周润发,他经典的荧屏形象成为当时“真正男子汉”的代名词,并掀起了偶像崇拜的狂热浪潮。《新上海滩》的人物塑造对此则有了很大的改进。许文强初到上海想以自己的能力闯天下,结果却处处碰壁,虽然如此,他仍不愿认同帮会间以杀戮获得生存资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许文强是一个被动者的形象,直到遭遇灭门之灾后,他才以复仇者的身份主动出击,完成身份的转变和性格的成长。许文强从对上海的陌生抵触,到某种程度的认同,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交织了希望与失望、理想与挫折的复杂情感。有观众说看着新版许文强让人心里堵得慌,这正因为他不是高大全的类型人物,不是非正即邪的单向度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的言行也必然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

具体地说,新版许文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对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进步倾向的青年而言,面对灯红酒绿的上海滩,交际场上的阿谀我诈,商会间的明争暗斗,闸北平民的困苦生活,他的美好理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遭受了沉重打击。电视剧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既幼稚又清高的书生。后来,在旧恋人方艳芸、好兄弟丁力的劝说下,许文强半主动半被动地加入了冯敬尧的商会。但他身在朝营心在汉,一方面帮冯敬尧做事; 另一方面始终没有背弃爱国理想。导演聪明地把许文强这种难以实现的身份认同的痛苦巧妙地安排在情节推演中:许文强虽身处黑帮,却挺身而出保护民族工业――纱厂;他竭尽全力为老百姓修水厂,赶走水霸;他为了破坏日本人在中国销售鸦片、买卖军火的阴谋,不惜和冯敬尧为敌,以致付出了全家人的性命⋯⋯然而,他的努力却遭到现实的无情打击,他倔强、悲伤的情绪下隐藏的忧郁情绪也就凸现出来。这种忧郁是文人特有的一种气质,正如西方著名批判理论家本雅明的忧郁是一种饱含复杂情感的忧郁,既有失落、无奈,又有渴望和期待。

新版许文强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犹豫。面对现实和理想的断裂,他矛盾、痛苦,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从他对待感情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旧版许文强心中只有冯程程,即使几经变故,至死也要找回自己心爱的人,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给上世纪8 0 年代的观众留下了美好回忆。新版许文强的感情则比较复杂,他不仅有恋人冯程程,还有旧情人方艳芸及妻子招娣。他的情游走在三个女人之间,他内心的矛盾让他每一段情都成为不了情:他对旧爱方艳芸始终怀有一种怜悯之情、对心中的恋人冯程程充满爱人之情、对妻子招娣更多的是感恩之情。当怜悯、爱情和亲情相互交织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真正分清,能冷静的思考呢?许文强的忧郁气质,决定他必然会为方艳芸的生存环境担忧,决定他对程程的爱有所顾忌,决定他在特殊情况下会娶爱他的招娣。可见,导演不但让许文强这一角色在情感中煎熬,凸现他忧郁性格必然导致的感情困境,同时巧妙地把许文强的问题抛给了广大观众,对于爱,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当无法选择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我、你、他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新版超越旧版的地方。旧版许文强满腔热情闯上海,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新版许文强既有进步青年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人局限性,在一时不得志的情况下,不得不向黑社会靠拢,却又想保持自己的“清高”,还理想化地想借助帮会的力量打击国外侵略势力。此外,许文强进步青年和帮会成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全力以赴,也很难做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一个核心性格为主导,配以多个性格侧面构成一个人物的复杂的性格系统,即圆形人物性格。

相对于许文强犹豫、忧郁、不够果断而言,丁力显得直爽、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憨。旧版丁力是许文强的助手,或者说是生活在许文强影子下的人物。在新版中,高导演突出了丁力既憨厚率直又野心勃勃的个性。正如佛斯特所说:“如果一个作家想要将他的力量集中使用一击中的,扁平人物即可派上用场。”⑤扁平人物的特点在于其突出一个性格元素,这个性格元素往往能相当典型地概括人物整体性格的主要特征;从这个性格元素出发,我们往往能看到形成这个性格元素的时代内容和生活根源。而且,电视图像和声音稍纵即逝的特性,决定了扁平人物清晰明朗的审美品格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丁力是闸北贫民区的普通老百姓,能吃苦耐劳, 但又与其他下层人物不一样,他有进入上层社会的野心;他没读过书,做人比较简单,坚信“眼见为实”,这与许文强善于思考、辨明是非有质的差别。他铭记许文强的兄弟情和冯敬尧的“恩情”,对许、冯二人都很真诚,他把强哥当作自己的亲兄弟,对其言听计从;同时努力为冯敬尧卖命,不分对与错,只知道完成任务。但许、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丁力的忠诚变得富于戏剧性,也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个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冯敬尧竭尽全力追杀许文强的那场戏。老奸巨猾的冯敬尧知道丁力一定能找到许文强,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丁力。面对这个两难抉择,一般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丁力确实也很痛苦。但他没有多想,而是以最感性、最真诚、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想法:他向强哥暗示了逃跑的方法,并给他买了离开上海的车票;此后,他大胆地向冯敬尧承认放走了许文强,愿意代之受过。丁力的解决方法在一般人看来既傻又冒险,把自己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正是他这种率真个性救了许文强一命,得到冯敬尧的赏识,也为观众所接受。

此外,随着剧情的发展,丁力的性 格也不是绝对单一的,除了与许文强、冯敬尧的矛盾冲突外,在与许文强、冯程程的横向对比中,丁力的丰富情感也得到很好的表达。具体而言,不论是闸北时期还是离开闸北,他对程程爱的方式都是独自的默默付出,他看程程的眼神永远充满爱恋、怜惜和激动;他会毫不留情地责怪强哥伤害了程程的感情,同时又会帮强哥哄程程开心;在许文强重返上海,他担心程程与之旧情复燃时痛苦的哭泣等等,这一切充分展示出丁力爱的沉默与执著。冯程程对丁力的感情仅仅停留在好朋友阶段,永远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她毫不掩饰对许文强的爱。与丁、冯两人相比,许文强对待爱情就显得胆怯和犹豫。这里的爱情叙事写出了三人个性差异:冯程程的热烈衬托了丁力的沉默,许文强的被动反照了丁力的执著。在此,人物之间的横向比较构成了人物性格之间的双重结构,使扁平人物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

而人物性格前后的纵向比较则使人物更饱满。闸北区的丁力生活很辛苦,很简单,但他爱说爱笑;同时他还怀着离开闸北,给母亲买好吃好穿的、草根阶层人民最朴素的愿望。进入帮会后的丁力虽然不愁吃不愁穿,却变得杀气腾腾,只知道完成冯敬尧布置的一个又一个“任务”。由自主独立到依从附庸,这是人物自身的纵向比较。这种对比式叙述不仅写出了二重组合式圆形人物,而且让人物性格的这种组合折射出值得回味的时代和历史的内容。上世纪30 年代上海滩的一部分平民有着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渴望,但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思考。也就是说,高导演运用了纵横两方面对比式的情节链,丰富了丁力的形象,成功地实践了佛斯特提到却没有明确阐明的、把扁平人物塑造成圆形人物的“细腻手法”。⑥

可见,《新上海滩》中老奸巨滑的冯敬尧、深思熟虑的许文强、憨厚直率的丁力、聪慧美丽的冯程程、孤苦无助的方艳芸、天真可爱的汪月琪等,从主角到配角,每个演员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这都归功于导演运用了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相比较的叙事方法,同时注意到扁形人物向圆形人物发展的潜在空间。同时,导演在意识形态层面对剧本进行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改写,使其既有浓郁的旧上海风情,又呈现了新的时代景观。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理念

旧版《上海滩》主要讲述了黑帮争斗和许、冯之间的爱情,《新上海滩》不但让观众回味了旧上海滩呈现的一切历史事件和场景,而且凸现了新环境下的人文因素,少了一些草莽气息,个人英雄主义,张扬了民族热情和爱国主义。

许文强这一人物是整部剧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个形象的重新定位必然使整部戏的基调有了本质性的改变。新版许文强经常教丁力一些做人的道理,劝他做事情要多想想,尽量不要动枪杀人。许文强也是以一个有良知的、进步的青年形象出现,时常想着国家、百姓;后来全家遭到灭门之灾,虽然他以复仇者的身份重返上海,但做事仍然是以打击冯敬尧的不正当行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此外,导演还塑造了精武门的硬汉们、陈连山、陈翰林、鲁正秋等一批爱国志士的形象,这些“小人物”使整部戏始终充满着正义感和凝聚力。

在情节设置上,导演增加了冯敬尧的戏份,渲染了冯敬尧不择手段谋求私利,替外国势力欺压老百姓和替日本人运送、销售鸦片,买卖军火谋取暴利等恶劣形径。为了竞争到华董的位置,冯敬尧答应法国人杜邦帮助其以非法的暴力手段侵占中国人土地,高导演把旧版中轻描淡写的这出戏进行了细致的叙事,同时在这一系列矛盾冲突中颂扬了与冯敬尧相对的普通大众的爱国情怀。当冯敬尧要许文强夺取纱厂的地契,许文强看到了实业家陈连山的一身正气和纱厂工人同仇敌忾的气势时,他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他的爱国热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不但不听从冯敬尧的命令,反而与陈连山站到同一阵线,共同想办法保护民族工业。当许文强知道冯敬尧和日本人买卖军火,偷运鸦片等卖国行为时,他更是竭尽全力破坏冯敬尧的计划,以致引来杀身之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正直、勇敢、讲义气的许文强,看到导演所渲染的理念:力图在帮派的争斗中突出上世纪3 0 年代爱国情绪上升时期,进步的、有良知的中国人为维护民族权益,为自由所作的勇敢抗争和无畏牺牲的精神。在现代社会重现这些附着时代烙印的内容就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从电视的视听特点看,即具有审美现代性特征。

一些观众认为剧中对黑帮戏的削减,对普通老百姓民族正气的渲染有说教之嫌。但是,20 多年过去了,与现在大量的警匪片、黑帮片相比,《上海滩》的故事已经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同时,高导演不是直接运用宏大叙事的方法,而是以隐喻的、对比的方法在故事叙事中,以人物间的性格冲突推进主题的表达。高希希自己也说:“如果说《新上海滩》是一个主旋律,我潜意识里认为非常好,国家的、民族的、尊严的,倡导这些有什么不好,在戏里还加进了抗日的内容,不能光是枪战、打斗。”剧本主题理念的改编是否成功,《新上海滩》一路飙升的收视率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说明了这部重拍的经典电视剧合乎了现代大众心理的审美需求,再次激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综上分析,《新上海滩》的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创新,摒弃了以往重拍经典重形式轻内容,重场面的宏大而忽视细节表达,重明星效应而忽视演员可塑性等缺陷。可以说,《新上海滩》再次激发了导演、编剧的热情,洗刷了人们怀旧的神话,跨越了经典时代,进入了影视新纪元。

注释:

①截至2007 年《上海滩》共有四个版本,其中包括三个电视版和一个电影版

②[ 俄]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页

③这里特指1 9 8 0 年香港TBV 拍摄的《上海滩》,由周润发饰演许文强,赵雅芝饰演冯程程,吕良伟饰演丁力

④⑤⑥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 年版,第55 页、第56 页、第63 页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文学博士)

上一篇:红色经典的经典性 下一篇:影视广告本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