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搞好语文“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10-21 11:52:35

怎样搞好语文“研究性学习”

【摘 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块新天地。本文旨在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选题意义、原则、方法、步骤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文章还对指导选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了记录和分析,以期寻到更好的方法,共同推进研究性学习的落实。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广义理解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的革命,也是“教”的革命。推行研究性学习关键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把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而选题是首要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探讨如何指导学生选题已成为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教与学的重要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增设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十五个标准探究专题,它体现了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是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育而设计的全新内容,它为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语文教学也必须认真推行“研究性学习”,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现在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现状:

(1)学校为应景而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被动应付,敷衍塞责,缺乏热情。

(2)教师一手包办导演,由教师确定专题、提供资料、参与始终。

(3)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研究性学习”成了论文水平高低的评价。

(4)学生对网络资源不加分析取舍,而且采取拿来主义。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研究性学习”呢?本人以为:

一、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树立创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如在学习完必修(4)中的元杂剧《窦娥冤》之后,有的学生提出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不少“半边天”的形象,而且表现各异,很有研究价值,并表示要开展“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专题研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人所未发的真知灼见、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回忆相关作品,找出每篇课文中的女性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祝福》中的祥林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雷雨》中的鲁侍萍、《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等。根据上述形象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把她们分为勤劳善良型、愚昧无知型、英勇反抗型、坚强克制型、生性敏感型和精明能干型。并从形象意义、典型环境、时代背景、细节刻画等方面去探微知著,加以生发。而以前,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女性形象的单个分析,不懂得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这种专题研究就是一种创新。于是一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的专题论文就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从事综合活动为中心而组织的学习,其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十分明显的。

就综合性而言,它体现为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综合性、活动的综合性与评价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学习的是以专题为载体,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获取资料、查取信息、处理归纳信息、语言交流的综合能力;开展听讲座、看录像、查文献、访专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以及研究等综合性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则不是论文或调查报告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也是一种综合评价。

语文“研究性学习”从专题的确立、资料的搜索整理到写论文报告、自我评价,无不体现了它的实践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大语文观”,要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贴近、融入社会生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从纷繁的社会现象里,披沙拣金,把握生活的本质,修正人生的航向。

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现状,可以引导学生确立专题。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写出不少有见地、有才华的调查报告。如农村电价、农民负担、村级选举、产业结构、乡镇企业、环境保护、金融借贷、外来人口、引进外资、农村治安、计划生育、文化市场、娱乐行业、体育赛事、电脑上网、教育消费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一试身手,尽显才华。

这种专题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家乡、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求实的作风和写作才能。也充分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三、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推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我们反对“研究性学习”由教师一手包办导演,由教师确定专题、提供资料、参与始终;提倡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情感相同,思维同步,认知行为协调。淡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由、自主、独立活动的时空,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发展;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研究自己确定的专题。

如:高中语文教材出现的以写“秋”为题材的诗文较多,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杜甫的《秋兴》、《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再搜集古今有关写“秋”的诗文,确定专题《文人笔下的秋》,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古今咏秋诗文的比较阅读,领悟“自然与人生”处处相同的哲理,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大有裨益的。

四、应提前布置,重视交流评价

“研究性学习”必须有较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外搜集资料,展开调查,深入研究。“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学习主要靠课外,而不能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一般来说,学期开始就应该排出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认真准备。成果汇报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把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后就放任不管,还要规定一个汇报的时间,让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展示的机会。成果呈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交流,可以是笔头作文,也可以是墙报或报纸等。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涉及评价。如这类语文实践专题以什么方式纳入学生的语文总成绩?平时如何考察?试卷中如何体现?这需要认真探索。应把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按百分比纳入学期或学年语文成绩总评之中。

上一篇:高职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浅论学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