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发展中国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1 08:41:57

传承优秀文化发展中国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摘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必然要以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先进文化构成中重要的思想元素。无论是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阐释,还是儒家诚信观内化的分析,都表明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应把握当今时代文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养成与建构来实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关键词: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诚信观念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西明认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 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研究中国先进文化,必然要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大背景,同时诉诸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 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同时也是先进文化构成中重要的思想元素。“诚信”作为儒家道德范畴的“五常”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同时,诚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文化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领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越发展,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的发展战略都会变得脆弱,甚者会前功尽弃。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中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是我们民族的财富, 尤其是对其诚信思想的阐述与应用,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诚信观释义与诚信文化的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一种伦理型文化作为其基本样态,这种伦理型文化所强调的,正是道德伦理。道德概念,是个体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共同的秩序要素、规则要求、共同的社会实体性诉求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的东西,所谓德者得也,这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修炼与感化;这种感化正是来自于作为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内涵,伦理所体现与表达的正是社会实体中,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规范、秩序与规则,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修炼并内化这种伦理精神,达到个人道德的实现,是个体人格的升华与存在目标。“诚信是文明的基本因素之一,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果领导政策不断修改,在人民心中就会失信。‘信’的孪生兄弟是‘义’与‘廉’,‘诈’的孪生兄弟是‘利’与‘贪’。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作为礼仪之邦就绝对不能搞利欲熏心的短期行为,不管它的目的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一看到‘信’这个字,就会意识到‘人言为信’。古时候邮政不发达,“口信为凭”成为传统风俗习惯。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对不熟悉的生人表示信任)是君子的品德。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信’字,西方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疑’字。正因为‘疑’,所以要有书面的凭据。西方接洽生意一定要签合同,这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自汉代董仲舒以后,儒家道德体系中,将“信”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公认的价值标准。《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了16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信”为儒家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讲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所侧重的是性善的信念与自主自律的精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所谓“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信”是训练人诚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本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结交朋友的准则,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这是君子的志向与做人的努力方向。儒家思想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为政的基本要领,而三者之中,“信”又最为根本,是足食、足兵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权存在的根本意义, 同时, 孔子还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儒家另一部经典著作《中庸》中,对于“诚”的阐释则更为实际,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对于“信”的外化与扩展。《中庸》中“诚”字出现了24次。其实际含义重点表现为:一方面,“诚”是指诚心,至诚之心。“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矣诚矣。”这里的“诚”,指出了诚心与究明事理和教育感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诚”作为一种自然法则、规律表现为“诚者,天之道也。”将“诚”上升为形而上的伦理本体, 赋予了“诚”以更高一层的形上意义。“《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与信可以互训,诚即信,信即诚。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诚信’一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与‘言必信,行必果’一致。”因此,儒家的诚信文化在传承和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上, 如何实现其独有的价值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笔者试图从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教育与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来进行解读与分析。

上一篇:战略运营人员一体化系统研究 下一篇:美国“财政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