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社区管理模式探寻

时间:2022-10-21 08:05:56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社区管理模式探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因城乡二元体制产生的农民工流动现象导致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社区管理对于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社区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1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87-03

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妥善安置的重要性

1.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1]。

1.2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原因有很多,但“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造成的城乡差别的身份制度是导致目前“流动问题”困境的主要原因,它是造成留守问题的制度根源。社科院学者陆学艺认为“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只有放开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2]。此外,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以及中国历来的身份等级观念强烈等,都是产生“流动问题”的重要原因。

1.3 妥善管理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解决好流动人口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流动问题”的严重化,社会开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200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全国各地也响应了中央的号召,一同探寻解决“流动问题”的方法,先后出现了“温馨家园”、“青神模式”、“山田模式”、“宜都模式”、“孚日模式”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举措,为解决“流动问题”奉献出了一份力量。尽管有这么多的模式,但“流动问题”并未有根本的改善。目前,作为居民基层自治组织的社区,在解决“流动问题”方面仍旧是一块弱项,加快社区自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来解决“流动问题”是大有可为的。

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

中国的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3]。

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可以看作地区社会,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部分。社区同整个大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易于把握。社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是自生的,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是单一价值取向的,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4]。

社区具有民主自治、协管、监督、服务、教育、场域、安全稳定等功能,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促进社区发展和维持社区稳定,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在“流动问题”的解决方面,社区管理凭借区域管理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因地制宜地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也更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帮扶。社区管理,为解决“流动问题”提供了可行性。

2.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流动问题”,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时代产物。流动儿童缺乏社会的认同,社会地位弱,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的关怀,易受到社会忽视,二者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社区是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管理最直接的基层组织机构,对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管理与具体解决极其需要社区的帮助。社区管理需要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怀。

3 良好的社区管理,是解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是流动人口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流动而产生的。政府要从根源上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就必须改变流动人口颠沛流离的求生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生产力,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流动人群稳定下来或小范围地流动,才能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怀和保障。

3.1 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

社区可以积极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向流动人口宣传和解读国家的社会保障条例,让流动人群充分了解法律、自身权益等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外来劳动力依法维护权益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使得流动人口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主动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通过政府、社区的共同努力,加快构建符合实际的流动人口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创造城乡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解决好基本社会保障的同时,也鼓励流动人口返乡就业,在减少流动人口的同时,也就减少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5]。

3.2 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政府增加就业岗位,使流动人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才能使流动人口稳定下来。社区管理,作为满足区域内成员特定需要的基层自治组织,可以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社区的职权较小,提供的岗位有限,但社区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来帮助流动人群,如社区内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清扫和维护,或社区开展活动或进行某些工作时,可临时雇佣闲置的流动人员。在加强了社区管理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闲置的流动劳力,为流动人口的稳定提供了可能。

3.3 完善流动人口培训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在把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的同时,可把权力下放到社区。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管理机构,可以及时地统计辖区内流动人口的数量、就业状况、生活近况,并对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就业需求进行搜集,使政府对流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也为政府进行有关流动问题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社区也鼓励流动人员积极参与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旨在教会务工人员一项技能,以辅助其找工作,更好地立足城市,为流动人口的稳定进一步提供可能。

3.4 提倡自主创业,提供创业优惠条件

政府在不断加强对自主创业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创业,刺激流动人口创业的积极性。社区则可加大对创业富民的相关政策的宣传,针对企业、个体户不同情况,分别提供相关的帮扶;对正在创业与有意创业的人员进行统计与摸底,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社区创业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达成供需信息的对称。同时,社区可以对符合创业条件的企业与个体户积极提供使用场地优惠、社区资源共享、行政性事业费用优惠、帮助申请财税优惠等鼓励措施。确保流动人口能充分地认识各项政策,在政策的指导下、优惠条件的帮助下,更有效地帮助自身就业或创业。

4 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桥梁作用,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帮扶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众自治机构,对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4.1 辅助解决户籍壁垒、学费贵,上学难问题

对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而言,最大的壁垒就是上学难,上学贵。政府在加强政策的贯彻实施,取消户籍限制,取消择校费,确保每个地区的流动儿童,都能上学,并能够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需要社区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采取与辖区内学校合作的方式,协调学校接收辖区内的流动儿童,并监督学校,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保证每个流动儿童上学的合法权益;社区可及时统计贫困儿童的数量并建立基本信息档案,积极与学校沟通,并上报政府,申请相应的补助或联系辖区内的企业,寻求相关的资助,以解决留守儿童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

4.2 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爱心帮助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一个广泛的弱势群体,单靠个人、社区、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服务不仅要实现资源的公平享受,同时还必须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一致的原则。因此,社区应当探索公共服务政府、社区、社会合作供给模式,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社区单方提供的不足,还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供给效率[6]。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组织,应当整合资源,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如:社区可以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集中企业及个人的力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儿童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的帮助;社区还可以联合当地高校,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资源,对“流动问题”提供积极的帮扶措施,为解决“流动问题”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4.3 予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流动人口一般是从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移动,流动人群的经济条件基本上不容乐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有老师的看护,但课余时间,家长们忙于工作,监护人疏于照顾,孩子的生活、安全和学习等方面存在隐患。

政府牵头的“牛奶鸡蛋”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社区可以把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行动向公民、社会传递开来,由社区干部、党员、退休干部以及党代表,与儿童“一对一”的结对,开展兴趣培养班、组织课余活动等方式,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阳光。

5 社区加强自身建设,谋求发展,强健实力,保证服务

5.1 做好上情下达工作

社区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中介,接收政府指示,执行政府命令,向群众传达政策,落实政策。作为桥梁的社区,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群众而言,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认真完成上级任务的同时,还要让群众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参与到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中来,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共同对“流动问题”进行关注,共同倾注力量。把社区的公共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以期及时有效的解决。

5.2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管理与措施创新

社区需要依据上级的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管理条例与措施。这就需要政府下放部分权力,扩大社区的职权,让社区能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更好地为社区服务。

不同的社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特点,所以社区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组织。“流动问题”在不同的社区,也有着不一样的状况,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就需要社区在政府的带领下,解决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具体的工作,让各种问题能够逐渐解决。

5.3 独立自主,积极建设属于社区的企业,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产生、变化、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区管理在实施中,在资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口,社区事务繁多,仅仅靠政府的拨款,社会慈善机构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资金的紧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的发展,削弱了社区的功用。社区可以打破传统,筑巢引凤、培植税源方面的工作;可立足城市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壮大基层实力,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7]。从而实现:①在合理的管理下,创造财富,为社区其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②解决社区劳动力的剩余问题,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有助于减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③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公民意识,保障社区管理的有效进行。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流动问题”。

5.4 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公民意识

社区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是社区加强自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保证。公民意识就是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公民居住在社区的管辖范围内,在社区的管理下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8]。社区公民意识与归属感,可以说是社区的灵魂,养成社区公民意识,建立归属感,社区才能有效地与居民进行双向的互动。

公民意识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可想办法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如:激发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对社区工作监督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社区互动;培养独特的社区文化,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组建非正式组织,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聚集活动的载体和实现形式,提高居民的凝聚力等,都是社区培养公民意识和归属感不可缺少的。只有走好了这一步,公民社会的源动力才能解决,后面的路子才会顺理成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相信“流动问题”将会逐渐弱化。我国是人口大国,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必将朝着深入、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必将更重视、更人性化。社区管理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对于解决“流动问题”首当其冲,社区能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之中找到一条更加合适的道路来为社区服务,来更好地解决“流动问题”,相信流动群体与留守群体的春天已不再遥远。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王石川.2000万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显象[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7.

[3]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于燕燕.社区的由来及要素[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7).

[5]王敏杰,刘坤.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社会观察,2011(10).

[6]徐世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9).

[7]陈为雷.当前我国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2(1).

[8]丘海雄.社区归属感[J].中山大学学报,1999(2).

上一篇: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团队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谈校企协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