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21 05:24:35

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对以往偏重于单纯的设计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力求研究和拓展出一系列创新性教学模式,为国内高职包装设计专业教学提供借鉴,推动高职包装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一代创新型与实干型、高素质高技能、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5-01

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艺术包装设计教育新形势下面临的专业核心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时期,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高职包装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国内就业环境与国际竞争环境。那么,一种兼具“思维创新性”与“技术应用性”的包装设计双优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职包装设计教育迎接未来,服务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反思与改革传统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模式

数十年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传统单纯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得到全面解决的。而只有在新的教学观念统摄下,立足创新性应用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全面构建创新型高职包装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师结构、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各个方面为综合维度,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反复客观的教学论证,才有可能最终获得建设与改革的完整思路。传统的高职包装设计专业教育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操作层面的能力,单纯片面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师傅带徒弟的简单教学方法,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知识复合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外界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趋于一致,大大降低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职包装设计专业必须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和精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才在竞争环境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调查现状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改革高职包装设计教学的观念,探索其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建设创新型与应用型双优人才培养的新型高职艺术包装设计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系统的、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应从两方面入手:1、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开发研究能力;2、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包装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设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设计创意是包装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从专业理论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多方位开发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导能力。包装设计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必须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与其他设计课程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与“工艺品开发”课程进行合作,将同学们在课程中的设计成果进行商业化包装和市场推广。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小型的市场项目,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目前,我们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激发包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包装设计人才的应该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高职艺术类学生不仅存在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差距,并且在文化修养、生活积累、性格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进行设计教学,将是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的兴趣。包装设计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设计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每一个步骤都充满好奇与兴趣。从市场分析到包装风格定位到结构造型设计到视觉形象设计在这一整套包装项目运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自己放在客户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沟通,使学生更好的站在市场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发兴趣。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创新的主动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也就无从挖掘潜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兴趣视为设计的创造原动力,必须从设计独特的问题开始,以“疑”激趣,调动思维进入到创造性设计的“角色”之中,把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打破传统的重技能轻创造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

2.从多个角度开启多样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一束射线,打通与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殊途同归到达思维的预设目标。在包装设计构思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分析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包括:立体构成、图形创意、广告设计等,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其他设计作品中寻求灵感。求异思维具有偶然性、独特性、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式,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关于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开发是推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出一代创新型与实干型、高素质高技能、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2006,164(12).

[2]苏亮.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8(5).

[3]吴军伟.论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包装工程,2006,27(4).

上一篇:张媛媛:热情热爱最重要 下一篇: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