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设计中人性化的表达

时间:2022-10-21 04:01:35

浅谈城市设计中人性化的表达

摘要:本文从人性化缺失的角度阐述了当前城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了人性化设计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出发点,认为通过营造人性化的物质空间、突出城市个性,重视公众参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建设以及无障碍设施普及等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城市设计的人性化。

关键词:城市设计,人性化设计,人的尺度,公众参与,无障碍设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城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此期间,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为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当然,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我们的城市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将试图从城市设计中人性化关怀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城市设计与人性化设计

1.1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一门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学科。它以建筑、规划、园林作为核心专业,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环境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密切关系,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自人类有意识营造城市开始,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便如影随形,且不断发展变化。现代城市设计起源于产业革命后,即工业社会及现代工业城市出现的时期。随着二战后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西方的崛起,现代城市设计作为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桥梁的地位逐步确立。在城市规划中,各个层次的规划都离不开城市设计,而城市设计也因其具体性和图形化,较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更胜一筹。

而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城市设计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即从物理空间到社会文化、精神层面的延伸,其过程中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关怀。

1.2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的前身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人性化设计则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性化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和人性的结合。

1.3 城市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学者E.D.Bacon 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以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 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2] 把人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或出发点,把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 城市设计的产品是适合不同人需求的空间, 人类自身永远都应该是城市生活的主体。

城市的本质是“人”,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发展,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因此,城市的建设发展归根结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要展开。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人居环境。因此,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应当是城市设计所必须体现和坚持的根本理念和指导思想,是城市设计最本质的设计原则。

2 城市设计中人性化的缺失

2.1 缺乏人性需求的物质空间设计

由于早期的城市规划学科脱胎于传统的建筑学,因而城市规划思想脱离不了建筑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种单纯以物质空间构筑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计形式。从一座城市的整体设计到单个建筑的创作,规划师往往认为物质环境是影响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因而致力于各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想物质空间环境设计,力图通过理想化的设计来改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和城市布局。然而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城市设计,缺少对物质空间背后深层次的城市本质属性的探究,没有真正从人的需要出发解决问题,因而出现了诸如公共空间分布不合理、城市滨水空间长度过大,使用不便等问题,造成了重视物质空间而轻社会和人的本质需要,缺少人性化关怀的城市硬伤。

2.2 丧失精神归属感的城市

2.2.1盲目照抄照搬国外设计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日益密切,在城市设计中出现了许多照抄照搬的现象,许多城市出现了“大、洋、奇”的怪象:城市建筑出现了追求体量、追求高度、追求奇特风格的趋势;仿古、仿西洋建筑出现在不恰当的位置,风格混乱;城市空间、色调杂乱无章;更有现代建筑实验品蚕食历史文化名城古朴风貌的案例。如此以往,我们不仅实现不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还会丧失我们的民族特色。城市设计中精神层面人性化的缺失,将丧失市民对其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2.2.2“千城一面”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弊病

经济快速发展、势不可挡,城市建设亦盲目求大、求快。不良发展模式使各城市攀比现象极为严重。每个城市都搞市政广场、中央商务区、会展中心、大草坪、宽马路。城市趋同现象在很多国家都有,只是中国特别突出。中国传统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是几百上千年形成的。过去十几年经历了大发展的过程,但没有对历史文化与风貌进行关注,所以造成了“千城一面”。也许这样的城市在某些方面满足了人生产生活的需求,但在忽视了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的同时,从另一方面,即精神层面,削弱了城市对人心理层面的关怀。

2.3 “政府主导型”或“强势力量主导型”的城市设计

目前,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日益复杂化,城市设计往往为强势阶层服务。投资主体或开发商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往往对收益不高的公众事业缺乏投资热情,他们不但忽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甚至还侵占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即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息空间等等,这些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设计中,如何保证公众利益,如何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开放空间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是城市设计人性化与否在社会关爱层面的体现。

2.4 对人群细分需求不够重视

弱势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和整个社会环境体系缺乏针对他们的思考,而使他们的自由行为受到限制。虽然我国现在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许多大型的公共空间内,如地铁、商场、医院、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整体化的、以人为本的无障碍化环境的建设解决方案。无障碍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其他特定人群的正常需求,如通信、指示、休憩、如厕等也不能得到完全充分的满足。

3 城市设计如何体现人性化

3.1物质空间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不同需求

一方面,物质空间的设计必须控制好尺度,尺度的衡量标准即适宜人的视觉与感觉的尺度。大到城市空间、天际线,小到道路、建筑尺度都要让人感觉舒适。另一方面,物质空间的设计应满足不同人的活动需求,不同职业年龄、民族及社会背景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规律。根据市民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出发,布局合理的开放空间,满足市民的多样化要求,从而构建丰富多变、充满活力、富有人性化的和谐城市空间。

3.2 突出城市个性, 展现城市地域文化,为市民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并且由于历史、规模、性质、文化的不同, 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3]城市设计应充分体现“场地精神”, 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作为创作源泉,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属于这个城市的特色,为生活在其中的人营造认同感和归属感。

3.3 重视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作为贯穿于整个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构思、实施都在少数几个人中进行,普通老百姓对其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些设计最终的使用者却是普通老百姓,设计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因此,城市设计应该加强公众的参与性。在进行一项工程之前做一次问卷调查,把方案、建成后的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告诉市民,听一听市民的心声,最后再决定是否实施这项工程,这样才能营造公众需要的良好空间。

3.4 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和无障碍设计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首先应当满足城市范围内的圈覆盖。其次,对于电话亭、邮筒、果皮箱、座椅及厕所等公用设施, 应有个性造型且符合环境心理要求;阅报栏、区位图、计时钟、交通标识及意见箱等,应色彩鲜明,便于识别, 形成特色系列,简明并富有雕塑美。

针对弱势群体的无障碍设计概念包括:图形化的信息指示;用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多元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各种便捷的服务、人性化的视觉引导系统等软件上的无障碍设计工作[5]。

4 总结

城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城市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城市需要为它的居住者提供舒适优雅的环境上。作为城市设计师,我们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要创造一个能满足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一个“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生理、情感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设计因素,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只有这样的城市设计才能赢得居住者的认同,使城市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上一篇:有关洁净技术对手术感染率影响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混凝土耐久性提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