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探析

时间:2022-10-21 01:32:18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探析

摘 要: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最大限度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维修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维修管理体系、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经费缺乏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加强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维修制度、建立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经费保障机制、重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培养等诸多方面去努力。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300-02

高校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机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是教学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机制建设的水平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机制的建设很不适应,严重制约了高校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如何完善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机制,有效地管理、使用好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挖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是高校管理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维修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普遍存在“重购置、使用,轻维修、保养”的现象,有些高校只是注重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而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跟踪“监督”不到位,普遍忽视对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考核,使得一些仪器设备资产成了账面上的装潢,而没有或者没有完全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购置仪器设备时注重仪器设备的质量,而使用后的保养不够和缺乏维护是很多仪器设备存在的问题。在购置仪器设备时,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市场调研、采购执行直至设备验收等环节,工作较为主动,过程管理也较为规范。在仪器设备购置完成后,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常被轻视,未能按严格的步骤来安装调试,设备缺乏合理的维护和科学的管理,使有些仪器在不良状态下持续运行,严重缩短仪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影响实验的准确性,这就使日后设备出现故障时给故障排查增加难度。而在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维护维修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的仪器设备由于没有及时充分使用和检测,有些问题在保修期内未能发现;还有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疏于日常维护和保养,只要该设备能运行,就一直使用,直至出现问题而停机。故障发生后,急于使用的仪器设备就去报修,有代用仪器的,则会搁置一段时间甚至几年才去报修,而此时因使用和管理人员已变更,设备档案资料不完整对故障和问题不能准确说明和申报等,从而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寿命,影响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资效益[1]。

2.缺乏完善的维修管理体系

维修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维修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尤其是精密贵重仪器设备,需要制定操作规程和管理规章制度,如:上机前的专业培训、仪器设备管理人责任制、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维护日志和文档收集、仪器设备定期检修保养计划、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办法、维修申请及审批程序、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等。目前有的高校虽然制定了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真正执行落实到位。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忽视常规维护保养等,往往造成了仪器设备的非正常损坏,甚至仪器设备的提前报废。学校没有专门的维修管理机构,各学院分散管理,这样既不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又会出现检修工具、设备和仪器利用率低或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由于仪器设备维修岗位责任不明,有的院系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维护维修仪器设备积极性不够。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较多关注的是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实验室的正常开放使用,而实验技术人员由于未明确赋予维修职责,对于新的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不太熟悉,难以承担日常维护维修任务。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完全依赖仪器设备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不利于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实验仪器设备常规保养维护工作,增加了仪器设备的运行成本。

3.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经费缺乏

高校设备购置时,经费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往往缺乏运行经费,无配套维护维修经费。再者,仪器设备生产公司为了营销的需要,都要提供保修期和长期维修的优惠条件,这样以来,高校对仪器设备的维修经费就基本处于不考虑状态,仅仅依靠仪器厂家维修。但往往亟须修复的设备不能及时维修,比如购置的仪器出现问题,联系厂家技术人员时,他们要求把仪器寄回厂家或等一条线路上其他单位的仪器出现问题,他们再沿途一并解决。如此将会导致设备久久搁置,甚至于报废,严重浪费教学仪器设备。另外,由于维护维修单位和维修经费管理单位不归口,设备维修的报告往往需要大循环,得不到及时批复[2]。

二、维修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

1.制订合理的维修计划

随着高校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层次的提高以及智能化、一体化的加强,传统事后维修体制无论是在实现维修工作的快捷和高效上,还是在提高仪器设备维修保障体系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用上,都日显不足。教学实验仪器应在每学期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组织人员检查维护,及时制订维修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维修中心要有一个全面的维修计划,包括维修工作的目标、维修资金落实、维修人员的培训、维修工作检查指导、维修方式、检修内容、检修工作量、检修间隔期、检修时间等诸方面内容[3]。

2.加强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建立信息化、网络化仪器管理体系,实现仪器设备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维修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维修使用信息平台”,采用网络化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维修服务的水平。对于拥有仪器设备的单位,每个单位设定一个或多个用户账号,用于管理本单位的仪器设备。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按要求上传和修改该设备信息(如名称、型号、国别、编号、价值、所属实验室、维修时间、维修周期、使用收费标准、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等)。该平台对使用者开放,免费注册,申请使用者即可浏览、查询所有仪器设备的状况,还可监督是否按维修计划执行。

上一篇: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幼教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民办高校高等数学“建构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