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生成

时间:2022-10-21 01:02:22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生成

摘要: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字里行间透视着美的晶莹,教师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审视美、抒情美,让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生成是广大教师所期望的成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鉴赏美;审视美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 教师在教学中要竭力教材中蕴涵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促使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

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

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二、引导学生审视美

而古典诗词则具有独特的意象风韵,美不胜收。诗词中景物的选择,画面的建构,色彩的调配,景中的意蕴,都

具有审美价值。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手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事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美的力量,这就是美的意境的审美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体会这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当然,意境的审美,“感悟”是最重要的。“感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谈不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拆解得支离破碎,强调分解,忽视综合,是不利于学生的感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悟放在首位。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启发学生以情润美

美感说到底,要以情感为依托。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 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 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幅画,“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画,“日出江花红似火”是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一幅画等等,不能说这些画面不美,这是意境美的感性再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言美,曹操东临碣石的博大美,北方地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劲美,杜甫登高的凄怆美,陈子昂登台的孤独美。这又是意境美的理性再现。总之,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对美的欣赏达到“悟”的最高境界。

四、帮助学生感悟文学美

人们对美的追求,总是从具体的形象感知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多媒体、录音机等)把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中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再从美的感受中产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如在教学描写人物的文学作品,要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整体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切忌一段一段分析。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可让学生先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有关段落,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最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便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学生的脑海里。在教学描写景物的文学作品,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描绘、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所描绘的山、水、草、花等各种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影视欣赏课,多媒体不能用的太多太滥

五、通过阅读与作者共鸣美

以朗读来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感应,实现与作者美的共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间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们提倡重视朗读是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语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当然,对学生的朗读还应加强指导。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应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生范读、分角色读、男女生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朗诵比赛等等。总之,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达到与作者美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产生审美的冲动和喜好,并获得美的享受和受到美的教育,还要依靠教师的作用,即要依靠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点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发挥美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维并逐渐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和心理就会就会得到健康发展。

上一篇: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谈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