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21 12:09:06

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究

中学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鉴赏基础,新课程最关注的就是这种能力的提升,只有鉴赏能力的个性优化以及鉴赏认知不断更新,才能摆脱鉴赏的庸常、狭隘与幼稚,才能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美”的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

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多年的考试把文章变成“解剖体”,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文章,学生已经体会不到文章的美,在他们的眼中就只为了赢得高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中国教育中变形扭曲,新课程教学就是扭转这种局面的一副良药。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它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语文教学应是美的品味、美的思考,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辨,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方塘,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只能祈求上天“喜雨”的恩赐。语文教学再也不能这样了,我们要从以下着手:

一、注重语文鉴赏中的情感培养

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具体做法: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树立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在生活中培养情感,在文学中陶冶情操。2.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让学生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增强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同时教他们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人际关系的理解力。

二、注重语文鉴赏中的悟性培养

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的飞跃。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

三、注重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语文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如:小说《祝福》在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时,对祥林嫂有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认识了中国文化。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作者单位:山西省曲沃县高级职业中学

上一篇:关于中学数学新课程的思考 下一篇:数学课堂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