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新课程的思考

时间:2022-09-19 02:12:39

关于中学数学新课程的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又着太多的疑问与困惑。我一直在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有很多尝试、实践,产生了一些反思。

一、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每一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数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譬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除了丰富的图形世界和视图投影外,还有位置的确定,图形的变换,如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旋转,位似图形等变换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应该: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事例,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几何的兴趣。通过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2.利用几何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想、推理等能力。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和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研究意识。4.加强应用方面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学到的几何知识用于身边的大千世界。

二、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成“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绪化”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境化”冲淡了“数学的原味”,忽略了数学本身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生”――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师”过渡到“伴奏师”,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常中视教案的精心设计,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意料之外”于不顾。譬如,物体的三视图教学中,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多角度观察物体到利用三视图刻画一个几何体,这是蕴含着构建教学模型,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抽象,把空间的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等这样一种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活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思考若减少几个方向能不能完整地认识物体?”在这里教师指而不达,开而不明,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把思考留给学生并紧紧把握机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了从正、左、上三个方向看就可以反映这个几何体的全貌,很自然得出三视图的概念。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首先给出了一个几何体的三个视图,让学生找出哪个是主视图,哪个是俯视图、左视图,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接着让学生通过研究圆柱、圆锥、棱锥等单独的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自己总结画三视图的注意点及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6~8个正方体摆尽可能多的积木组合造型,并抓住机会让学生分组合作,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到摆积木造型画三视图的活动中来。又一次给学生创造与他人合作交流、亲历实践和想象的空间。最后安排了拓展与提高,由俯视图及相应位置上的小立方块的个数,画出组合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这部分教学是本课的又一亮点和高潮。我力求将训练安排的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富有梯度,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三视图的识别及画法。

最后以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大家共勉。今后在学习的道路也要站得高,看得远。教师一句独具匠心的提问,使本节课得到了升华。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在关注知识和技能、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充分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现实性教学原则、多样性教学原则、活动性教学原则和过程性教学原则,力求做到了以下几点:(1)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2)较好地贯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3)注重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4)注意拉近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5)注意了知识的迁移。(6)多媒体的运用促进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的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们合作交流,这是新课改教学重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同定量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只是为了讨论才讨论,以讨论代替讲授,双边交流活动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课堂教学反思不等于课后体会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和教学目标的状态差异,以及今后需要改善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

需要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还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性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

5.评价方式多样性的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以及日常观察等等多种方式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加评语的形式来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石头过河,未能细致深入地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这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还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探求差距,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上一篇:童诗花园,绽放美丽 下一篇: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