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定位探索

时间:2022-10-21 12:00:31

高校学报定位探索

由此高职院校学报的稿源自然有限,不仅数量不多,更是质量不高。譬如,教学经验和体会的稿件偏多,有“雷同率”问题的稿件居多,初次写作专业论文的稿件较多,等等。自然地,有些高职院校学报常被稿源问题所困扰,往往是等米下锅,有时甚至是愁米下锅或无米下锅。再次是学报质量不高。学报质量取决于两点,一是稿源质量,一是编辑质量,而稿源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如上所言,高职院校学报稿源数量有限,可选可用稿件严重不足,编辑出版的学报质量就处于低层次上,这是高职院校学报质量不高的制约性因素。编辑质量也存在问题。一是编辑人员数量不达标,如前所言,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学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定编配员;二是编辑人员质量不过硬,具有编辑序列职称的编辑人员非常有限,更不谈高级职称者;具有其他序列高级职称的编辑也不多;文理科稿件常常由同一编辑处理。有些学报为弥补其不足,就采用兼职编辑的方法审稿定稿和校对。这种“节约、经济”的方法如果延续下去,就会造成杂乱无章,责任不清,是很难保证学报质量的。以上稿源和编辑两方面问题如果会合到一个学报编辑部,其直接后果就是编辑出版的学报质量肯定不高。即使不是兼而有之,只有其一,也会严重影响学报质量。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可以佐证其困境,就是大多数高职学报为季刊,且页面在100页数之内。虽然管理部门对于刊期和页数没有统一要求,但从高职学报这种现状可以看出,一是稿源不足,二是编辑力量不强。即使是这样的刊期和页数,还有一些高职学报也加入到收版面费的行列。可以肯定地说,高职学报收版面费对于其质量只能产生负面影响。另外一点是学报读者有限。学报读者如同其他出版物的读者一样,对出版物本身具有制约性作用。刊物的读者数多且面广,其影响力就强,知名度就高,许多读者就会成为作者,稿源就会扩大,质量也随之提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然而高职院校学报与这种佳境相差甚远,其读者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徐祖明:高职院校学报定位研究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学报有一部分虽为公开出版物,也列为每年一度的期刊订阅范围,但是直接订阅者少得可怜;即使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资料室,直接订购者也寥寥无几。二是高职院校工作者也无多大兴趣阅读高职院校学报,其中除了存有一定的偏见,不屑于读这种“低档”读物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学报本身确是学术性不高,导致其吸引力不强,使得一些高职读者也觉得“开卷无益”。三是现在高职院校学报多为互相交流、赠阅,即免费“请看”,但很多人还是不大愿意理睬,兴趣索然。可见高职学报的处境备受冷落。

高职院校学报定位面临的困扰

按照国家新闻总署的观点,任何一份刊物(这里仅指有刊号的)在刊号面前都是平等的。即,一份刊物一个刊号,彼此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每一个公民一样,人权平等。可实际则不然。国外刊物且不说,仅就国内而言,就有三大民间机构评选的核心期刊,一些刊物(还是有条件的)都在竞争着进入这三个“核心”行列。论文的作者们也是以在这类刊物上发表文章为目标。一般单位都是依据刊物“等级”给予论文作者以经济奖励。概而言之,整个社会对刊物的评价已经有了一个三六九之分了,在学术刊物行列,或者更直接说是在高校学报行列,高职院校学报处于最低层,这是毋庸讳言的。宗旨与质量的矛盾高职院校学报的宗旨是服务,其服务的落脚点就是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服务,为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服务,为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服务。这种服务的宗旨,就是学报天经地义的神圣职责。而这种服务宗旨的根本要义,就是强烈的质量意识。但在服务过程中,宗旨与质量却难以达到统一。为本院校服务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成为展现自己学校形象的窗口。但怎么展现,却无从着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还刚刚起步,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未能形成理论成果。科学研究整体力量较为薄弱,优秀科研论文不多。学院中心工作主要是具体性的教学教改活动,短时间内很难产生出具有普遍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指导性成果。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尚在“初级阶段”,主体工作还刚刚展开,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沉淀和积累。目前在学报上刊载的本校教学教改方面的论文整体质量不高[3],如果严格按质量标准把关,这类文章大多数过不了关,不能刊用。为教师服务,这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但由于多种因素,也难以形成互动双赢格局。譬如,在内稿和外稿问题上,编辑部采取的一般原则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内稿,可是内稿很难达到同等条件。当前有一个事实必须正视,就是写作论文的内驱力是教师要晋升职称,而其中又有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就是晋升职称时,评审部门或是评审专家对高职院校学报发表的论文,不能与普通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等量齐观,更不谈与高校核心刊物相比。因此,高职教师从自己切身利益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论文外投,投普通高校学报,投核心刊物。实在不行,才投给本院学报。可想而知,这种内稿的质量是一种什么状况。也正因此,不仅是职称评审对高职学报论文另眼相看,人们普遍心理都作如是观。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还有的作者是分别对待,专业性学术性强的论文外投,教学教改方面实践性强的论文就内投,因为外投的竞争性强,专业学术水平要求高,而教学教改的论文一般普通院校学报很少采用,何况你是高职教学教改的论文,外投的成功率更低。与此相关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初写学术论文的作者(多为青年教师),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是在自己学院学报上发表(因为本校学报负有帮扶新人的义务和责任),但当他们进步了,学术论文质量提高了,他们又步上其他“老”作者之后尘,稿件外流。本院学报编辑部看到自己扶持的新人成长起来了,其学术水准显著提高了,本应该感到欣慰,可是反顾自己一手办理的这份学报却依旧故我、原地踏步,总是做别类学报的奠基石,又觉得实在委屈。高职院校学报的这种境遇,有点类似于社会家庭生男孩生女孩的现象,一些女同志也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生了女孩的。特色创新与学术质量的矛盾许多高职院校学报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学报为了更好地发展下去,都在特色上做文章:开设特色栏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4卷目,刊发特色论文。这里的特色,主要是地域特色、地方文化特色,譬如,地域传统文化、地方旅游文化、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地区经济增长亮点。这类特色文章,比较容易创出新意:人无我有、昔无今有。这种举措,对于弘扬地方历史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建设无疑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类文章的作者队伍有限,又不稳定,且青黄不接,其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的程度、探讨的深度均有局限,稿源质量不甚理想,尤其是研究人才匮乏、后劲不足,难以长期持续发展下去。

高职院校学报定位界说的辨正

当然也可能采用其他的用稿方法,但一定要坚持学术性优先兼顾本校性的用稿标准。以上所述虽是就整个高校学报而言,实际上高职院校学报也在这一讨论范畴之列,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报也应以教育部的这一精神为指导来给自己定位。但如果是简单地套用,恐怕会陷于“削足适履”的困境。这个“足”与“履”矛盾的焦点,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学报的稿源质量整体不高,其学术性不强。其次在于本校稿源数量有限,难以担当起“本校性”所赋予的重任。正因如此,有人就提出高职院校学报要突出“高职性”的特点。所谓高职性特点,它是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而言的。还有观点认为要突出专业性和地方性特点,这是因为有些高职是行业办学或是地方办学。其实,所谓“高职性”、“专业性”等,这些观点就已经包含在上述《管理办法》的条文之中,即学报所反映的内容,就包含有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就体现出“高职性”和“专业性”,“地方徐祖明:高职院校学报定位研究性”也是孕育于其中。前面所述高职院校学报所遭遇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稿源质量问题,也就是作者的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问题,这一问题的症结反映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总体素质有待提高。这不是自我菲薄,也不是悲观失望。教育部“16号文”将高职教育定位为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的一个类别,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就不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只是它的质量标准和规律特征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另外,它其中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因为是另一类教育,需要其教育工作者开拓出一条新路来。我们身为其中一员,有很多方面都不适应这一特点要求,包括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正因如此,有人就不敢或不愿把高职学报定位于《管理办法》提出的两个基点上来,尤其是在“学术性”上,起码是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学术性问题。其实,学术性问题就是质量问题。如果说,高职院校要把着力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来,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办学质量。高职学报更应如此。

高职老师写论文,必然要结合教学实际去写:有理论教学、有实习教学、有工学结合,有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服务等等,这只是着眼于论文的取材范围和内容要素,贯穿其中的就是学术性。当然,学术性是一个抽象概念,也有不同层级,北大清华教师论文的学术性与我们高职教师论文的学术性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追求学术性的取向却是一致的。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就是强调质量意识,就是要加强论文写作的理论探讨。学报定位于学术性,以学术性的标准取舍稿件和刊发论文,就能发挥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论文作者对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和所从事的工作,要进行科学研究,要进行理论探讨,要朝学术性方面不断地深化,做出不懈的努力。刊发本校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就能起到直接具体的正面示范效果,给后学晚辈以高起点高标准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撰写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从而提高学报质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互动循环,使学报走上健康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道路。由于“本校性”稿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术性”要求,就要以开放姿态,坚持学术性标准选用校外稿件。校外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而且也能很好地给自己学校教师以榜样启示。由此,高职学报定位,在“本校性”上加进“开放性”。这种开放既对外也对内,对外是吸收采用外稿,对内是不必担忧内稿外流,就像人才流动一样,它将激活整个学术领域,推动各校学报质量整体提升,促进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普遍提高。同时在学术性上加进创新性。因为学术性与创新性具有一个共同品质,就是追求质量。由于高职院校学报的作者大多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本职工作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类别的,也就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事业,这片新沃土能够成就他们创新事业、创新教学科研成果,为他们学术论文的创新提供原动力和内生力。还有地方特色也为创新开辟了广阔道路和展现了美好前景。学术性和创新性还有一个结合点就是继承。学术性来自于“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沉淀积累过程之中。而创新性也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获得新成果。所以,学术性与创新性具有互通互融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有效提高高职学报质量[5]。如果能够借助于地方工作者的支持,很好地发挥他们的投稿热情和创作积极性,使他们也能在学术性领域施展其才华,成为一支高职学报稿源的生力军,那将会有力地扩大论文作者队伍,有效地解决稿源问题。从长远利益着眼,地方工作者成为专家型学者,还能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双师型教师也能成为注重学术研究的学报作者。由此,高职教育就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类型教育事业。可见,将高职院校学报定位于教育部《管理办法》所确定的“学术性”与“本校性”,并融入“创新性”与“开放性”,就能够开创出高职院校学报的新局面。这是“执牛鼻”之举,是破解高职学报面临各种困境的根本之策。高职学报强化了学术理论研究,突出了质量内涵建设,无疑就能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读者面就会广泛,作者队伍也会壮大,其社会影响及其地位就会提高,体制、编制等问题将都会迎刃而解[6]。当然这是一种愿景,也是一个渐进演化过程。我们相信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通过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学报同仁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高职学报一定会成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并有效地促进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提高,科研精神和进取思想的加强;有力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和质量,促使高职教育名副其实地担当起另类高等教育的历史重任。

作者:徐祖明 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职校青年老师科研现况的调查述评 下一篇:实践教导的点滴思考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