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我国电视法制节目

时间:2022-10-21 11:34:32

数据解读我国电视法制节目

在当前媒介现状中,我国电视法制节目遭遇到样态老化、同质化严重、网络普及、受众欣赏水平提高等多方面冲击,如何打造功能互补、相得益彰的节目,突破思维定势,更需要了解、回馈实践要求,遵循影视产品生产规律,将节目成功的普适性要素以坚定的行动力表现出来,电视法制节目的创意、选题和拍摄等都应紧扣现实需求,那么,百姓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电视法制节目呢?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引着我们深入基层调研采访,掌握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因此,2007年我们组成课题组对广东省区域(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潮汕、梅州、中山、云浮、湛江等地)以及江西省吉安市进行了定向问卷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5份,有效的为946份,有效率为96%)。以下内容是笔者通过数据分析所得出的不尽完善的观点,诚望对于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有所裨益。

受众定位――关键词:大众为本

“市场细分理论”和“分众化”传播理念的核心是研究并尊重对象的差异性,注重在受众市场细分前提下提供针对,从而优化传播效果。那么,电视法制节目要不要专门针对特定主体提高有效受众到达率,走向“窄播”呢?调查表明,节目专业性的目标并非是把受众锁定于某一类专业人士,电视法制节目的观众大多是普通百姓,他们最关注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具有现实参照性的法制新闻和事件处理。尽管法制节目“千台一面”的趋同性和“专业不专”的综合性一直颇受质疑,但是受众市场进一步分类完成尚需时日,9亿电视观众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收视习惯,为此,“大众为本”的定位应是节目发展的不二法则。在受众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一高两低”现象,但仍有大量的潜在收视人群。

相信电视台若能将一部分节目搬到社区、单位、学校、农村等进行直播,或是借助各种时机请观众参与现场演播都将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以互联网、数字娱乐、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快速扩张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融媒时代”的电视法制节目需要携手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深度合作,对受众市场精确解读,建立自己的节目研发体系,多种平台和渠道推介营销自己,提升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功能定位――关键词:多维需求

历史地看,中国电视法制节目是与中国的法治建设一同成长并走向成熟的,不同的社会主体对于节目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相应地,节目作用方式和社会效果也具有更强大的普及性、功能性和时效性,在社会动员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说,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规模、影响和作用超出了当代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电视法制节目的工具容易归纳和把握,主要有普法和法制信息传递、法律启蒙、舆论监督、实用公众信息服务、交流与对话等。然而,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则复杂多变,要求制作者既要在节目内容、表现方式和功能方面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承担协调不同需求、平衡主旋律与多元化之间关系的使命。为了了解电视法制节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社会效用,我们的调查表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遇到法律问题时,您是否想到通过媒体提供线索或求助解决?回答“是”的占61.86%,回答“否”的占38.14%。这些数据警示我们,媒体从业者应保持应有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合理地规范舆论监督,协调传媒与司法的关系,建立话语均衡的保障机制。

主旨设置――关键词:人文关怀

电视法制节目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案件的离奇复杂、人物对立冲突、情节紧张激烈。但是如果制作者过分渲染娱乐化、视觉冲击等暴力内容,节目就会走入误区。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人文关怀、秉持责任良知、紧扣中国法治进程脉搏。电视法制节目绝非机械的法律条文的传递,更应当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采取亲和的平民化视角,把视野延伸到案件外背后当事人的生存状态,以真实呈现和深度剖析的手法揭示案件事实与主流价值评判。

议程设置――关键词:特色差异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就媒介分类提出了热媒介和冷媒介两个著名的概念,认为“热媒介”(如广播、电影、照片、书刊等)传递信息透明度高,不需受者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冷媒介”(如电视、电话、漫画等)信息清晰度低,但包容性强,要求受者深度参与,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联想和思考。而事实上,媒介总是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它对于受众的参与度、完善信息和减少熵的要求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冷热”定性不应一概而论。有鉴于此,笔者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选题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深化细化、见微知著。“内容为王”――根据传播学理论中的接近性,与受众在地理上或感情上越密切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就越容易被关注。因此,要增强介入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力度,侧重选取可视性、可议性、地域性较强的案件,长期关注和积累看似微小却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使节目中的人和事并不是机械地对生活中原始和自然状态的记录,而是层层推进,将故事性和情感性有机结合为一体。

其二,信息循环,互动共振。电视媒介的多重传播功能如果僵化,必然导致整个信息传播链条呈线性模式且力量失衡,不甚高明的“教化”、“煽情类”节目极易引起负面效应。综观个别节目的确存在过分追求画面和事件的震撼性,套用法律条文简单肤浅地分析案件,对社会背景及发案原因挖掘不够等问题,依笔者看来,应当彻底摒弃空泛的理论说教带来的生硬感和厌倦心理。事实上,一个成熟的法制节目,法律术语深入浅出的表达,明辨是非的法理评判,百姓利益的现实解决,不仅能够充分聚合法律资源,发挥上情下达、新闻监督的传媒功能,更可以提供鞭辟入里的民生事务法律谋略,开辟启迪法治文明的社会发展通道。

其三,锻造特色,凸显优势。电子媒介的“冷性”要求节目增加一些细节的温暖,如文本、声音、画面、互动等,以使媒介温度达到一种平衡。电视法制节目同样要以“差异化、专业化、深加工”的栏目运作战略拦截受众,摈弃枯燥、晦涩的规则至上,在节目构架、镜语表现等方面融通创新,创造出吸收各种可用元素的复合型节目。例如,有些法制纪实节目讲述的就是镜头前正在发生的事件,通过摄像机即时展示事件动态发展,提取鲜活信息,在特定的真实场景中给人们以深刻的触动,由于过程、结果的不确定性,往往更能达到引人入胜、潜移默化的法制宣传效果。

管理整合――关键词:品牌增值

世界正在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电子媒介构成了最广泛的信息共享领域,将原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电视法制节目想要获得充足的发展能量,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对自身品牌资源、媒体资源、推广渠道等方面进行整合,促进跨媒体、跨行业的产业运作。其中,现代制造业的“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管理模式不无裨益。所谓精益生产就是优化创造价值过程的进取精神和内部团队式工作方式,关注全部参与者的多维价值观,消除一切浪费(所有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的活动都是浪费),对生产周期、基础保证和领导过程全方位的精益,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敏捷制造是指以灵活的管理方式达到组织、人员与柔性生产技术的有效集成,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和需求形成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动态联盟。笔者相信,尽管存在节目播出时间导致的收视率的差异,但是,一个制作精良、雅俗共赏的品牌节目可以自觉地克服各种障碍,保持受众的忠诚度。

形态整合的关键词――绩效执行

要实现节目质量、品牌的持续保证,除了认真锻造每一期节目的品格外,谙熟经济规律的产业化运作和绩效管理同样不可或缺。这方面,一些优秀电视节目已经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节目生产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方法。例如,《经济与法》栏目通过规则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从节目人员、分配制度等方面考量业绩,推行节目优劣考评制度、阶段性栏目内部评估等激励机制,营造团队文化,注重创作人员培训等,保证了栏目质量的稳定提升。

目前国内主要有法制新闻、法制专题、举案说法、法庭庭审等节目形态。无论是普法还是定位于专业领域,借鉴国外法制栏目的运作战略,笔者认为电视法制节目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专业化。电视法制节目的编导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解读法律法规出台的背景,在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时,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立法精神、具体规范和“法言法语”,如此方可诠释法律、揭示“公正”的复杂本质,使节目兼具前卫性和启迪性。譬如,美国Court TV报道罪案综合运用犯罪心理学、刑侦学等知识,通过“心理侦探”、“证据极限”等栏目讲述如何通过心理、科技等探案技术侦破疑案。

多元化。电视法制节目归根结底取决于选题内容和表现样式的特色处理,笔者认为可以着力突出以下视角:1.新闻视角。一般而言,法制报道的选择依据有:案件的重要性和新闻性;案件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案件预期审理的时间。节目除了对案件进行及时和连续的报道外,还可以对法律条款的社会应用性进行剖析。2.服务视角。以群众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矛盾和冲突为主题,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最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和解决之道。3.趣味视角。设计参与性强的节目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智慧的主持人既可以引领观众走入疑难案件并阐释案件的处理过程,也可以让观众在参与节目时提出或回答问题,自主寻找解决之道。

经营性。我国电视台的经营收入几乎完全来自于广告,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难以满足经济良性循环的需要。电视媒介可以汲取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创响品牌节目,在产业环境中扩展作品及影响力。如Court TV成功之后不仅开发了各类衍生产品,还大力发展长期合作单位;开辟了自己的网站,提供审讯报道、视频画面、聊天室等;销售法律图书、DVD、附有Court TV标志的体育用品及日用品;提供公共服务信息链接,与联邦贸易局、电子消费、FBI诈骗举报中心等网站链接,方便受众查询并获得信息支持等。(注:文中数据源自广东商学院法学院2005级部分同学的辛勤工作,特此致谢!)

(作者为广东商学院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在“匆忙”中正确行事 下一篇:让新闻更好看更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