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数学数运算规律为例谈结构教学

时间:2022-10-21 06:29:37

【摘要】第三,教师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导致教学的割裂与学生思维的被动。 由于教师缺乏对知识整体背景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围绕某个知识点就事论事的现象,导致学生既不注意对各...

以小学数学数运算规律为例谈结构教学

对以往的数运算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材点状的选择编排内容,导致教学的育人资源贫乏。

许多数学教材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立场出发把数运算规律这个知识整体拆成一个个“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然而这样的内容选择使原本具有很强结构联系的知识链发生了断裂,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只看见表面孤立的“点状”知识,而看不见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缺乏把知识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丰富资源的意识。

第二,教师忠实于教材的教学,导致教学的育人价值狭窄。

大多数教师对教材持一种盲目遵从的态度,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数运算规律存在的前提、发展的来龙去脉,不注意让学生经历数运算规律从发现到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学生是为学这些知识而存在的,导致数运算规律教学的育人价值的“窄化”现象。

第三,教师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导致教学的割裂与学生思维的被动。

由于教师缺乏对知识整体背景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围绕某个知识点就事论事的现象,导致学生既不注意对各种数运算规律存在前提的思考和判断,也不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造成教学的割裂与学生思维的被动。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教材文本知识进行深度开发,以提升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生命性。

一、呈现结构,让研究内容走向“有向”

为了打破教师们围绕一个规律的“探究”、一组练习巩固操练的匀速运动的教学方式,我们将所有数运算规律的内容看作一个条状的教学长程,采用“长程两段”的策略进行教学,即把这个教学长程分为“教结构”和“用结构”两个阶段。

我们把加法运算规律教学作为“教结构”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目标是既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又着力于让学生了解探究规律从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到生成结论所要经历的一般过程,从而形成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结构。就一节课而言,归纳探究主要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基本研究,指围绕基本问题和基本结论的研究,由提出问题,发现和猜想、验证或证明、概括结论四个步骤构成。二是拓展研究,指围绕第一层次获得的基本结论作纵向延伸性或横向扩展性研究。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可以先研究自然数范围内三个加数之间的加法结合律是否存在,然后纵向延伸到研究自然数范围内n个加数之间的加法结合律是否存在,横向扩展到研究类比加法结合律,减法、乘法与除法运算中是否存在这个规律,随着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大,还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结合律在整数、小数、分数范围是否成立。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对新问题展开的第二层次研究,一般要重复经历第一层次中的四个步骤(如果发现结论不成立则举出反例加以否定)。在一节课中,这种循环随着新问题的形成和不断深入可以重复多次,使课堂教学不断向纵深推进,从而在质和量上保证探究的效果。

把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律的教学作为“用结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既要形成学生自觉合理猜想的意识与能力,又要形成学生严谨和周密的研究态度。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利用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展开全面的猜想与联想,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探究、发现是否积极和主动,方法运用是否自如和灵活,研究态度是否严谨和周密,考虑如何通过有效回应使学生的猜想更合理、研究更严谨、思维更周密、表述更严密。

二、巧借资源,让研究内容走向“开放”

在所有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长段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整理。为了帮助学生主动地开展知识整理活动,教师提供学生一张开放性的表格,如:

表中的内在联系、运用举例和备注说明的表达都反映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有这些开放的设计,目的就是为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知识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通过学生课外整理和课内交流,通过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创造的生成,通过学生资源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学生就有可能对知识实现结构偕行的认识和多元化的表达。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浅探 下一篇:孔子“孝”的观点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