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对公民道德教育say“yes”

时间:2022-10-21 05:35:31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对公民道德教育say“yes”

目前,我们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都存在“上课认真听,课后照旧错”的情况,教育效果不佳。思想品德课程是落实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应对公民道德教育say“yes”。

初中思品课堂道德教育教育效果《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这个有趣的童话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新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什么都没穿去游行。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在教授九年级苏人版思品教材第5课“做个诚实的人”的时候,我用到了这个童话,教师发问:“请问,你是这样的‘男孩’吗?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几乎所有九年级的学生从小就听说过这个童话,而且他们都很认同童话中孩子的做法――做一个诚实的人!可是,就在一周后期中考试中,竟然有4位同学考试作弊!他们成绩不差,而且他们也都明白我们不应该作弊?为什么口是心非了呢?难道他们就不是诚实的人了吗?思品课对孩子公民道德教育到底效果何在?

一、公民道德实践教育的要求和现状

思想品德课尤其要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指出:“本课程标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德育课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泛化”“隐身”的,说教偏多,普遍存在“上课认真听,课后照旧错”的情况。而且,学校班队活动中更缺少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将这些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所以,在简单的“皇帝的新装”式的诚信教育之后就让学生不能作弊、做一个诚实的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二、思品课堂公民道德教育的良策

1.思品课堂要相信孩子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是具有建设性的

对于作弊的研究表明,作弊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知觉到的考试情境,而不是学生个人一般的诚实观念。学生成功的压力以及他们对在特定的考试情景中被抓住概率的估计都会产生作弊的念头。有研究甚至认为学生的“作弊”行为是有其重要原因的――或许是习惯性的从小就开始的撒谎行为。撒谎是孩子正常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早可能在两岁就会出现。有研究显示,1/3以上的10岁左右的孩子都会撒谎以免惹上麻烦……甚至成人平均每天要撒一次谎。当然,这其中大约1/4的说谎属于善意的谎言,其他大部分谎言(包括作弊)也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显得比他人更好或比他人更聪明而产生的。针对这些科学研究,我们只是简单地责备思品课堂没有教育好学生则是不应该的。

思想品德课程就是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卡尔・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对人性予积极的肯定,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值得信赖的,在本质上是积极的、社会化的、向前运动的、理性的和现实的。”因此,“人性中有一股内在的优良潜能,这种潜能促使个体形成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理性的、积极的、向上的人性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思品课堂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善良人性,要明白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是具有建设性的,“做一个诚实的人”很重要,我们也相信学生是一个诚实的人。

2.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思品课堂应是这一过程的“促进者”

孩子从小就在接受“不撒谎、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育,成人(包括老师和家长)应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导、促进,而不是简单的授予、训诫和灌输。

人本主义德育观认为,教学是“经验”的运动过程,经验具有主体性和个体性特征。思品课教学当然是这个“经验”重要担当者。

3.思品教师要关注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条件

(1)真诚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思品学科的教育功能;将学科定位在理论教授和理论分析上――上课时讲得井井有条、课后对学生的具体行为欠缺指导,因此,教育效果欠佳。成功的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该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坦诚的真实关系,撕开一切假面具,给学生一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机会,提供一个适合学生道德学习的环境!这才是思品课堂真正做到了对中学生道德教育say“yes”。

(2)移情性理解

移情是一种努力从他人(尤其是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态度。任何事情的行为和结果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作弊”也是如此。教师在得知学生考试作弊后,应该以当局者的身份介入――了解原因、分析过程、提供观点参考等,而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进行案例点评和批判。事实证明,不论任何缘由地将学生作弊一律严惩,其效果肯定不好。当然,心理学家表示,如果孩子说谎成习影响严重时,家长就应该寻求更专业的帮助了。

(3)接受、允许和信任

罗杰斯认为任何教育者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的学生应该给予“无条件积极的尊重”:允许学生的不在状态甚至屡犯错误,为学生创设一个“我很安全、我被尊重和信任”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他们的思想,“亲其师,信其道”。笔者在思品课的实践中发现,对学生的无限信任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形成更多的正能量情感,培养更多的正面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学校曾经建设“无人监考考场”,学生在没有监考老师的情况下,得到了充分信任,反而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出现。

4.思品课堂要尽可能多地提供道德行为的养成机会并及时评价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初始的“新闻播报”“道德案例”的导入、课堂中的“头脑风暴”、课堂结束时的“自我总结”等环节创设环境让学生在道德思辨中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

课堂中的“头脑风暴”,教师要尽量创设重复中学生良好行为的情境,让学生坚持有意练习。实践证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和重复形成的。如前一段时间一直被媒体关注的“倒地老人到底该不该扶起”,笔者就多次和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怎么科学应对,怎么乐于助人……学生乐于接受也敢于帮助别人!当然,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并合理慎重地使用惩罚的措施。

三、结语

总之,思品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他具备了教育教学双重功能。在实践中,应承担更多的教育功能。思品课堂能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用优秀的人类文化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进而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性使我们必须学会对公民道德教育say“yes”。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探析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中职学校生物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