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 思品课上的“心灵鸡汤”

时间:2022-10-21 04:12:02

体验教育: 思品课上的“心灵鸡汤”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教师执教《我的劳动感受》,课堂上,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回答问题真实,情绪高涨,气氛活跃,让上课的老师感到高兴。可是,在平时的班级卫生工作中,却能拖则拖,能不干就不干,有的甚至大打出手。

这使我想起我们平时的品德课堂:借助品德教材,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看起来也很配合,可结果怎样呢?有关品德的知识点是学会了,让他们完成品德书面作业,他们都能答得让人满意。但落实到行动上呢,又是另外一回事儿。这是为什么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品德课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上述课例,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行动体验,没有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故而教学效果很一般。因此,品德课的老师,要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获得真正的自我教育,让品德课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一、 在体验中激情导入,促动心灵

以往的品德课,老师习惯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这种一成不变的开头,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很快进入本课的学习。原因是什么呢?老师在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没有体验,没有很快进入角色,始终停留在被动状态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活动性,在活动中育人。而育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拨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收到曲尽意犹存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如果充满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知识,大胆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激情,才能真正促动学生的心灵。

1. 课前体验

课前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体验更充分,体会更深刻。

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为了避免课上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当1小时“哑巴”。所以一上课,我就直接和学生进行对话:同学们,我们都体验了一回哑巴,能来交流交流当“哑巴”的感受吗?学生有了亲身的经历,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太难受了,我憋得实在忍不住了,没到1小时就开始说话了。”有的说“看着爸爸妈妈谈笑风生,我的心痒痒的,几次都想插上嘴。”有的说“哑巴的滋味太不好受了,有些事情平时只要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可是当了哑巴后,我手舞足蹈了好一阵妈妈还不明白。唉!”有的说“我打的回家,坐上汽车,就开始用手比划,可司机直皱眉头,对我说:‘你说不出来就下车吧。’没办法,我就开口说话了。哑巴和别人交流可是一大难题啊!”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中,学生真正移情体验,走进了“哑巴”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对残疾人的痛苦和难处有切身的体会。这种课前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

2. 课上体验

在课堂上当堂体验,学生会非常投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验,这样就会更直接,更有效。

如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塑料用品:“翻开你的书包,有塑料的影子吗?看看我们的身上,哪些是塑料做成的?”学生一听,那股投入的劲儿别提了,只一会儿功夫,学生就找到很多:书包拉链、文具盒、直尺、自动笔、水笔、包书皮、绳子、乒乓球、纽扣……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就很直观地感受到:原来我们的身边藏着这么多的塑料制品,塑料真是无处不在!这样导入新课,让学生人人参与体验,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我要上”成了他们上这堂课的动力。这样的效果何尝不是我们所要的呢?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斯特丹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定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品德课上,老师要善于钻研教材,特别要重视在导入时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体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情感,促动学习的心灵,学生就能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 在体验中明白道理,震撼心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因此品德课的任务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体验活动进行学习,明确道德原则或规范是什么,并知道为什么要按这个原则或规范去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否则有什么害处。这就是学生明白道理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道德认识是道德品德形成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道理,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就不会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文字上,而是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震撼他们的心灵。

1. 辩论中辨是非

辩论可以明是非。道德认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在辩论中越辩越明。辩论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辩论,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认识就不会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了。

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学生看到“白色污染”危害着我们周围的空气、河水、植物、动物甚至我们人类的生存时,他们不禁对塑料产生了怀疑:看来人类应该禁止生产和使用塑料了!那么怎样才能纠正他们片面的看法呢?于是在这一环节,老师就设计了一场辩论赛:人类到底是应该禁止还是提倡生产和使用塑料?学生们据理力争,他们各自都摆出了自己的理由,并都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番唇枪舌剑后,他们发现,白色污染真正的“元凶”并不是塑料本身,而是我们人类啊!这样的设计,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断、来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能产生一个共识。而这种共识,是他们自己在亲自参与辩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这种收获,来自于自己的心理体验,一定能牢牢地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

2. 追问中明道理

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无锡市品德学科带头人陆芳芳上的《法律护我成长》一课,在阐明道理这一环节,她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她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案例:女儿考试考砸了,母亲斥骂女儿并要求其跪下。引导学生就这个案例进行追问:为什么要跪?跪有哪些害处?女儿该怎么做?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中,他们逐步意识到父母不尊重未成年人,即使对自己的亲身女儿,这样的行为也是违法的。孩子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时,学生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初步理解了,但是陆老师没有就此戛然而止,而继续追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能为妈妈想一想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家长教育我们的目的是爱护我们,帮助我们健康成长,只是妈妈的教育方法不对,我们作为子女的要主动与父母交流思想,避免不理解而造成的伤害。学生在追问中得到了体验,明白了道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是 “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的。这种体验教学,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帮助他们学习了道德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了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种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道理的教学方式,说直接一点,就是:一切为了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 在体验中指导行为,净化心灵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导行是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讲明道理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就产生了行为愿望――我愿意做。在学生愿意做的基础上,老师应及时地、具体地指导他们去做,实现其行为动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是在逐步形成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品德课上,老师要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的行为上,并尽量把书中的道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学生设置特定的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参与体验,从而思考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心灵。

1. 巩固正确行为

有些正确的行为,学生在没有上品德课之前就已经学会。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起点,进行有的放矢教育。对于他们已有的正确行为,在品德课堂教学之后,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能做得更好。

《我想要 我能要》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以合理消费为主题的教育话题。本课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还要弄清楚“我想要”和“我能要”之间的关系,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在“导行”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我们去秋游,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可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背了沉重的书包而不能尽兴地玩耍。学了这一课,你能为自己的秋游设计一份价廉物美、营养合理的午餐吗?这一题目的设计,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提供了学生及时体验的好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自己的饮食习惯都列出了自己的秋游午餐。学生交流为什么这样搭配时,他们都能把这节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过来:合理搭配,注重营养;注意节约不浪费;不和同学盲目攀比。学生在经历了“秋游菜单的设计”后,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准绳,合理消费的观念无形中成了学生的宝贵财富。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体验有效地链接起来,从而巩固自己已有的主动、积极的日常行为。

2. 修正不良行为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品德课上,采用体验式的导行来修正不良行为、培养的行为习惯是非常迫切的。

《不说话的“朋友”》一课的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懂得并在生活中做到爱护公用设施。在这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给学生做了一道选择题:有的时候,看到已经受到伤害的“朋友”,我们自己不会解决,比如课前学生调查到的情况:有一盏路灯不亮了、交通指示牌歪着“脑子”、公用电话亭的电话线断了、建筑垃圾没有人来管,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找来了几个相关的部门:供电局、交通局、环卫局、112维修。想一想,这些问题必须找哪个部门来解决?学生一番讨论,选择题很快做好了。在这样的活动体验中,不需要老师去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很快地解决了老师的难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都知道了平时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该怎样去改正,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样的体验导行,目标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品德课就是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激情,在体验中明理,在体验中导行,进而促动、震撼、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能引发和督促自己正确的道德行为。体验,让我们心灵相约;让我们的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作者单位: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下一篇:生活――科学教学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