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建设

时间:2022-10-20 11:09:30

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建设

时下,信息化蓬勃发展并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与融合,数据中心需求庞大且与日俱增,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同时,随着大数据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数据被赋予基础性战略资源和社会财富的重要内涵,数据中心科学发展是数据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此外,云计算、虚拟化、绿色节能等技术演进正不断为数据中心模式创新带来新的推动力。鉴此,如何统筹规划实现数据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命题。

现状与问题

全国进入数据中心投资高峰期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创新驱动下,我国数据中心发展势头迅猛,运营商、IDC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等加快数据中心全国布局,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数据中心进入新一轮投资高峰期。

政策环境逐步明朗优化。2013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电监会、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健康发展。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统筹规划数据中心等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要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等新要求。地方层面,贵州、内蒙、吉林等省区出台政策措施,力图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并由此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需求带动与技术进步提供强劲驱动力。伴随行业数据大集中趋势,机构业务的快速扩张,以及新兴应用不断深化,我国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服务商是推动数据中心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政府、能源等重点行业数据及灾备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普及应用也驱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体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数据中心总量超过46万个,总面积逾1000万平米,产业规模约120亿美元,且未来三年仍将保持9.8%的复合增长率。与发达国家情况对比,我国中型以上数据中心规模,2010年底约为日本的1/2,不及美国的1/10;到2013年底已远超日本,约为美国的1/3。

多种问题伴随而生

我国数据中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布局失衡、资源浪费、概念炒作、应用滞后、投资过热、一哄而上”等突出问题。

空间布局失衡。从区域空间布局情况看,我国数据中心多数分布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其中仅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就占全国数据中心总量的近60%,银行、证券、税务、海关等诸多重要领域的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集中选址于北上广三地,同我国战略安全纵深、能源分布、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基础条件不相匹配。从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角度分析,如若发生战争、能源危机、突发性自然灾害或重大安全事故等,可能会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影响。

结构性过剩。从功能形态上看,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仍存在重建轻用的现象。近年来,相关企业及地方政府建设了大量传统数据中心,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实际应用需求和本地现实情况,以产业园区思路竞相建设数据中心,在物理设施层面存在较大的冗余和重复建设,在处理层面云计算服务还需要规范发展,在应用层面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不足,物理设施同云服务、大数据创新应用的脱节形成了结构性过剩的局面。

创新水平低。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数据中心总体还处于集成应用的水平,与美、欧发达国家建设水平相比仍有3-5年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化程度还不高,部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还未能充分把握赶超机会实现自主创新突破。二是技术架构落后,计算存储资源调配能力弱,设备资源平均利用率低,PUE等关键技术指标落后。三是规模效应不明显,80%以上为3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数据中心,普遍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有集聚性风险。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带来了核心数据资产的大汇聚,对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信息安全保障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储备、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监管部门、用户单位、服务主体之间的权责界限还不够清晰,难以形成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多元主体无缝衔接配合的信息安全保障新局面。

可持续发展难题。整合构建政府数据中心对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旺盛,但是仍以分散建设模式为主,多数部门不具备单独建设和运行的能力,难以形成数据中心的规模化运行效率,不利于整合汇聚政务治理大数据,不利于形成纵横联动、上下协管的治理局面,也不利于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我国数据中心相关技术创新突破。总之,政府数据中心传统分散自建模式不可取,需严格限制。

相关对策建议

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服务市场2015-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7%,数据中心需求也将大规模攀升。在此背景下,顺应数据中心发展趋势,把握好、规划好我国数据中心发展,需辩证性明确以下几项政策决策基线:

问题导向,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建设存在规划缺位、盲目抢建、重建轻用等现象,形成了较大的资金、资源、空间浪费,尤其是空间分布上的布局性失衡、功能形态上的结构性过剩、技术水平上的创新性差距等问题,亟待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来实现健康发展。

需求引领,统筹发展。数据中心是大数据汇聚、存储、深度开发利用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创新基础设施,从长远发展看,需求空间和创新潜力巨大。我国具有大数据资源优势,正面临成为数据强国的历史性机遇,应在规避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予以大力发展。

自主可控,安全发展。数据中心形成了重要数据资产的集中汇聚,成为事关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设施,必须坚持在法律法规保障、自主可控技术保障、管理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确保物理场所安全、数据内容安全、安全保密到位、数据使用可控,实现安全发展。

融合创新,集成发展。数据中心是融合传统数据中心(物理层)、云计算(处理层)、大数据应用(应用层)的集成创新平台,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创新基础设施,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具有基石性作用。

同时,为贯彻数据强国发展理念,把握好数据中心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笔者从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引导数据中心合理空间布局。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结合数据中心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组织编制《数据中心建设总体规划》,综合考虑能源、土地、人力、气候、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布局规划,坚决遏制盲目和重复建设。对于不符合布局规划和集约建设要求的项目相关部门应坚决不予审批,避免资金、资源、空间浪费及布局失衡风险。

强化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调控。开展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态势,有效避免产能过剩、发展失衡等情况,对于大型数据中心工程建设,采用核准或备案形式进行调控,形成监测、核准(备案)、引导、规范相结合的闭环调控方式,促进数据中心产业健康发展。

统筹政府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一是统筹推进政府公共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规划形成符合我国政务信息化工程特点的政府公共数据中心体系,着力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分散建设小规模数据中心的局面。二是强化政务大数据创新,在统一公共数据中心基础上,构建政务大数据平台,以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共建、共用、共享为切入点,加强政务大数据汇聚和创新。三是引导产业创新赶超,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化对产业的扶持作用,引导我国信息产业实现集成创新赶超。四是积极消化冗余产能,在政府公共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积极消化我国数据中心目前已显过剩的冗余产能。

推进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从市场准入、服务监管、信息安全保障、隐私保护、信息资产保全、业务迁移、政府采购服务、运行经费管理等多角度,系统性制定数据中心运行服务监管制度及管理规范。加快数据中心相关能源效率、评估评测认证等技术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工作,同时加大已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上一篇:主题酒店景观的设计特色 下一篇:对话恒逸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