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的实践和体会

时间:2022-10-20 09:24:31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在中学数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能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数学实验;探究;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72

一、数学实验的涵义

所谓“数学实验”,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某种数学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形式。数学实验是一种思维实验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

二、数学实验的背景

1. 时代背景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其中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等,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数学实验是当前高等院校数学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新兴课程。

2. 教学现状

数学课堂上摆在学生面前的总是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纸。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只注重在课本上默默耕耘,就连教科书上偶尔出现的“想一想”或“做一做”,都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学中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以推理性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单一,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占绝对优势。中科院李大潜院士指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后却不会用。”尽管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但实际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却不尽人意,造成“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现象,与提倡的素质教育显然不相称。

三、数学实验的意义

在中学数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能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总结自己一生成就时曾说:少年时代在国内受过严格的演绎式的教学,培养了他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国接受的是探索式的教学,突出了通过实验重新验证每一个定理、推论的过程,从而培养了他的实践创造能力。他称正是这两种能力的结合,成为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优势。

四、数学实验的实践研究

课例一:掷骰子引出无理数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0”,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一位学生掷骰子,另一位学生在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地掷,点数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3154265123……,这时教师喊停。

教师问:“如果骰子不断地掷下去,点数不断地记下去,那么我们在黑板上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

有学生马上回答:“将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

教师再问:“是循环小数吗?”

学生答:“不是。”

教师问:“为什么?”

学生:“点数是掷骰子掷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

教师:“不错,这样得到的数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是一类新的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题。

点评:为了介绍无理数的概念,教师先创设一个数学情景(掷骰子),并引导学生去做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再通过实验的结果让学生知道了这种数的特征(无限不循环),这个实验使“无理数”抽象的概念变得很容易理解,相信从这节课以后,学生会很深刻地记得“无理数”,只要一说到无理数,就会想到那个掷骰子的游戏。

课例二:由折纸折出了“幂”

首先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一张纸拿出来,要求学生把这张纸反复对折,折的次数越多越好,同桌的两个同学配合,一个折纸,另一个记录折纸的次数和折得的纸的层数,并把他们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次数 层数

2

4=2×2

8=2×2×2

・ …

・ … 7个

7 128=2×2×…×2

教师:如果折10次,猜想一下,它的层数应该是多少?

有学生回答:应该是2×2×…×2(10个2)。

教师问:为什么?这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答:从实验可知,当折纸的次数是2,折得的层数是4,即两个2相乘;当折纸的次数是3,折得的层数是8,即三个2相乘。依此类推,折纸10次,折得的层数应该是10个2相乘。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由于折纸的次数越多,折得的层数也越多,2相乘的个数也越多,表示起来很不方便,有没有一个特定的符号来记它呢?(下面引出新课的内容)

点评: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一个参与者,因此更容易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知识、新方法等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是数学实验课一般的模式。从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知道,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结论,会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让他们逐步感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开展数学实验的体会

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使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印象比过去死记硬背的要深刻得多。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数学变亲近了。但在把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课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好,将对我们进行数学实验很不利:

1.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分工问题。有的实验课可能只是教师做实验给学生观察,猜想(如探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而有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如探究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折纸)。不管怎样,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验过程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在实验之前,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所以教师应放手给学生大胆去尝试。

2. 时间问题。实验过程既然是一个探究过程,那么开展实验课肯定比平时耗时间,特别是由学生自己来做实验。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就目前45分钟一节课,有时不一定完成得了教学任务。教师应灵活支配时间,有些课如果需要探究时间较长,可以安排两个课时,千万不要见时间不够了,赶紧中断学生实验,由自己讲出结论。

3.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问题。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都有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实验所需的工具与材料,而数学没有专门的实验工具,所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其实,数学的实验工具很多可以由学生自制,有些不容易做的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

4. 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而放弃数学实验,主要原因是对数学实验的作用认识不足。开展数学实验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实验的精心设计尤其重要,而且数学实验中用得最多最广泛的是计算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现代化的教学。

实验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探索真理的过程。因此,数学实验必然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性学科不同,我们不能也不必依赖实验来学习数学,但完全可以用实验方法去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呼唤数学实验。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一中 536000)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