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11 02:14:04

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有效教学的目标;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开启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巧妙设计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教学;有效性;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23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教学目标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改变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并且在不同内容的课中,三个难度所占比重也是有所区别的。要真正做到三维目标融为一体,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培养的目标,那就是:教师能利用这个教材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其次,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总的大框架,以吃透教材的不变,适应课堂中的万变。再次,教师设立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要关注学生全体,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关注学生知识的积淀及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笔者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对细胞核的染色也要重视。使学生按照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通过绘制细胞结构图达到观察的目的。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他们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四、巧妙设计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活动,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教学环节中,有的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者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把现象直接告诉学生。由于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而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课堂死气沉沉。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发一条蚯蚓,鼓励同学们说:“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看谁最聪明,能够得出别人不知道的结论。”同学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致,他们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研究起来。一个同学对着蚯蚓拍手,叫喊,蚯蚓没有任何反应。可是,当他用铅笔敲击解剖盘的边缘时,蚯蚓开始翻滚身体,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景。于是这个同学发言说:“蚯蚓没有听觉,但喜欢安静的环境。”另一个同学用铅笔、不同颜色的纸在蚯蚓的前面来回远近、左右向不同的方向晃动,发现蚯蚓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把蚯蚓放在一个黑暗的纸盒中,用聚光的小手电筒照射,发现蚯蚓作出明显的躲避光线反射,从而得出结论:蚯蚓没有视觉,但体表有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光线的强弱。有的同学分别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和玻璃板上,比较它们在哪个平面上爬得更快。还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用文具盒、硬纸板搭了一个45度的斜坡,把蚯蚓放在斜坡上,观察蚯蚓向哪个方向爬等等。在这次探究过程中,每个探究小组的同学都齐心协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努力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学们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拓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课堂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运动着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具有差异性和难以预知性,教师要尽力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知道他们的困惑是什么,从而利用教材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能充分利用音、像、影等多媒体工具传递教学信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汪 忠.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叶佩珉.生物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初级中学 527100)

上一篇:5D2的微电“瘾” 下一篇:揭开皇族美容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