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论文:水利建设视野的粮产透析

时间:2022-10-20 09:14:28

农田水利论文:水利建设视野的粮产透析

作者:王俊 李玉娟 单位:呼兰区腰堡街道办事处 呼兰区水务局

本文以2004-2009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期间各地区的平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代表各地区的耕地面积(未包括农垦总局),以期间的平均水资源总量代表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配置情况。可以看出,齐齐哈尔、绥化、大庆三地的耕地面积分别居全省的第1、3、6位,合计耕地面积占全省13个地市的43.6%,而其水资源总量则分别居第6、8、12位,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13.7%,从而使得其地均水资源总量居全省最后三名。而大兴安岭、伊春、鹤岗三地的耕地面积居全省第10、11、13位,耕地面积仅占全省的4.9%,但其水资源总量分别居全省第1、5、10位,合计水资源量占全省的31.3%,其地均水资源总量居全省前两位。其余的地区则介于以上两类地区之间。从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合理,给水利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水平低。虽然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该省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全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以2008年为例,黑龙江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仅为26.39%,全国为48.04%,黑龙江省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1.65个百分点。全国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944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24.19%,而黑龙江省仅为5.52%,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提防保护面积为4571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比重37.55%,而黑龙江省仅为24.8%。

农田水利建设的落后,对降水的依赖性强,必然带来粮食生产的极大不稳定性。仍以1996-2008年为例,12年间,除2000、2002年两个年份的粮食播种面积有小幅下降外,其他年份则呈现增长态势,但1998、2000和2003年三个年份出现明显的减产,尤其是2000年,减产的幅度达到17%,远远大于播种面积面积减少3%。农田灌溉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低。2007年,黑龙江省节水灌溉面积75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5.3%,而全国节水灌溉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为40.7%,黑龙江省较全国低15.4个百分点。以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排序:灌溉效率较低的喷灌为第一位,占90.0%;防渗渠灌为第二位,仅占6.8%;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为第三位,占2.2%;微灌为第四位,仅占1.0%[7]。从中可以看出,喷灌面积比重明显偏高,而投资少、效果好、能防冻防渗渠灌等灌溉的比重偏低,表明黑龙江省的节水灌溉发展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粮食生产抗灾能力差。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降水的年际变化大,粮食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特别是旱灾和水灾。根据相关统计年鉴数据,1996~2008年间,黑龙江省的农作物多年平均受灾率(受灾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高达50.15%,较全国平均值高出19.53个百分点。降水的年际变化必然影响到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进而引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为说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本文引入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式略)式中,xi为i年份黑龙江省的作物受灾面积比重,yi为i年份黑龙江省的粮食单产水平。将1996-2008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受灾面积与粮食单产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相关系数为-0.62,在自由度f=11时,查表得r0.05=0.5529<|-0.62|,表明黑龙江省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水利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建设周期较长,在黑龙江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很难在短时期内投入巨额资金。因此,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对于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意义就显而易见。黑龙江省应该积极利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大水稻和玉米等单产水平高的作物的播种面积,压缩春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在空间上,扩大三江平原、松花江、牡丹江等流域的水稻播种面积,玉米则应向北部地区扩展。加大投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首先要加强投入。资金投入是水利建设的保证。结合国家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努力争取国家的投入。其次,改革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和国内、国外资本投入,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积极扩大融资范围,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中下游以及兴凯湖沿岸地区提水工程,在水资源丰富、无污染的沿江、沿湖地区建设大型新灌区。重视水利规划结合大江大河治理,参照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高起点,对全省的水利建设进行重新规划。既要考虑大江大河的防洪排涝治理,也要重视小流域治理;既要重视水土流失治理,也要重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既要兼顾大灌区的建设,也要重视小型水利工程。善管理,依法管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良好的水利建设离不开科学管理。首先要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法规,优化配置管理队伍,理顺管理体制,依法管理;第三要加强农田灌溉用水管理,加大水利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还应深化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合理的水资源价格

上一篇:粮食补贴论文:受益主体的粮食补贴探索 下一篇:地区粮食论文: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