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促进解题能力提高

时间:2022-10-20 09:13:38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促进解题能力提高

摘 要:学习数学最可贵的是激活思维,解一道数学题本身就是一个思维动态过程,所以数学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结合平时的教学,有效引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解题能力

一、培养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研中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在于此吗?数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仅仅是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肯定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时,把三角形面积转化为熟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再转化为更熟悉的矩形面积。这种把未知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最后得出对未知问题的规律性的认识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创新思维。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断形成的过程。

二、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1.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发散思维最利于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这种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大胆思考、想象,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不同角度探索数学问题的多种思路,尽可能寻求一个问题除常规解法外的特殊解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课本的内涵,学到更多知识。例如:已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求a(x31+x32)+b(x21+x22)+c(x1+x2)的值。学生最容易想到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但运算繁杂,如果用“方程的解”的定义来解,不需要多少步骤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正是发散思维的优点,是一种捷径,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优化。

2.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题中往往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的习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一种解法之后,学生只是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方法,并未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启发学生不满足于这一种解法,还要试着用一种老师没有讲过、书上没有写出的解题方法来求解,这就需要开动脑筋,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出示题目之后,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解出来,甚至用几种方法解出来,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变换一下,看看还能得到哪些结论,做到“一题多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以“开放题”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开放题”是具有探究价值的,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问题的探求性、答案的多样性、过程的创造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的经典题型。开放题大致有两种:一是条件开放型,即在不同条件下均可得到同一结论;二是结论开放型,即在同一条件下有几种不同的结论。开放题更有利于学生充分想象,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更能反映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如我校一次中考模拟数学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 ,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AC和BD互相垂直。既是条件开放型试题,那么答案就不唯一,有多种。又例如:(1)四边形ABCD是菱形;(2)AB=AD,BC=DC;(3)AB=BC,AD=DC;(4)∠ADB+∠DAC=90°,等等。再如,若a2=4,b=6,求a2-2ab+b2的值。这是一道结论开放型试题,可分(1)a=2,b=6;(2)a=2,b=-6;(3)a=-2,b=6;(4)a=-2,b=-6四种情况来求解。

三、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自主探究教学是将自主学习应用到教学中,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对初中学生来说,通过自主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并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这样探究,也可以那样尝试,为学生创新留下了空间。创设良好的氛围,环境宽松、思维活跃,学生在探究中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冒出标新立异的个性想法。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研讨―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的纵横驰骋的舞台。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教学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这正是有效引领学生解题能力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成集中学)

上一篇:谈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