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不良贷款分析

时间:2022-10-20 08:34:58

中国银行不良贷款分析

【摘要】中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的总量达到空前规模,行业结构也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变化。在1978年政府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时,中国神州大地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这一个履行金融服务的银行,央行根据国务院事先制定好的贷款计划,将一些流动性贷款发放给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而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总量均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不良贷款也随之而来。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发展;应对措施

一、引言

自从资本主义出现后,金融危机似乎成了必然发生的事情。而最近这些年,各国经济饱受金融危机频发之苦,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出现倒后退的情况。各国商业银行也受池鱼之殃,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人印象深刻,即使各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救助方案,但依然无法阻挡各种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金融危机逐渐蔓延深化,终于空前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金融风暴肆虐全美,美国许多商业银行无奈宣布破产。根据官方统计的结果,2009年一年内至少有115家商业银行破产。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开始关注宏观经济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希望借此来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发展。我国当前经济形式并不乐观,我国商业银行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隐患。而中国国情与国外并不相同,经济波动在我国会造成更直接的影响,我国银行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历数历史上的众多金融危机,y行贷款违约是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之一,故存在于商业银行中的大量不良贷款便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也是悬于我国银行业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空前数量的不良贷款累计于四大国有银行,国内银行信贷率更是远远超出了国际普遍公认准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于1994年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行1.4万亿的不良贷款。但是这只是风险的转移,实际上风险依旧存在。在此之后,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形势依旧不乐观。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依旧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后来随着多方共努力,我国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银行在同业间的竞争能力的强弱,稍有不慎,还会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可以看出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二、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

(一)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多种不尽相同的定义,其中的一类是指指借款人在到达了合同期限,仍然没有能力去偿还本息,导致银行因此遭受无法避免的损失的贷款;另一类定义则是那些因为各种意外最终导致偿还出现问题,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去偿还银行应该收取的利息甚至无法偿还本金的贷款。而银行审批发放贷款后,无法按照约定的日期收回的贷款是本文探讨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的是否安全的指标存在的,同时通过它可以测度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各种文献通常是这样定义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计算的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不良贷款余额,按我国以往的方法如一逾两呆,也就是需要计算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为了紧跟时代脚步,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要求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也就是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种类别,后三类划分为不同程度的不良贷款。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对不良贷款的进行分类的考虑较之以往更为充分也更为科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由于贷款期限的转移,还贷时间的推迟和用新的贷款去弥补旧贷款等做法导致低估不良贷款,可以更为完整的反映我国贷款实际的表现状况。

(二)我国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国际通用划分指标一般有两个:一种是时间指标,一种是质量指标。若按时间指标,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设立指标,简而言之,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贷款合同逾期三个月仍然不具备偿还本金及利息能力的贷款。而按照质量指标进行划分,各国设立指标基本一致,不良贷款是指贷款损失可能性比20%高的那些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大概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历程:

无资产分类标准阶段(1988年以前):在此期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并没有银行资产需要进行分类管理的意愿,既然国家不要求资产分类,加上我国金融业发展缓慢,金融理论研究不深,自然而然银行也不需要对资产质量进行分类,也不需要管理资产,更不用说界定究竟何为不良贷款。

“一逾两呆法”阶段(1988年-1997年):在这期间,分类管理银行信贷资产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国家开始重视资产管理,资产分类也就开始了新的篇章,当时主要是以时间标准进行划分,银行贷款还款时间超过合同期即为不良贷款,没有超过的就是正常贷款,不良贷款又细分为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被金融业简称为“一逾两呆”贷款。

两法并行阶段(1998年以来):因为时展,为了适应世界潮流,保证我国银行信贷资产的优良品质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希望借此改善我国长此以往落后的银行信贷管理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通行法则的基础上,不忘本国的真实国情,了跨时代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实行质量标准,原则上银行需要划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将贷款分类。可以将我国种类繁多的贷款分为五类,这五类中,正常贷款自然是前两类,后三类毫无疑问就是不良贷款了。这种分类标准最大的好处是借款人的真实运营情况可以被银行掌握一部分,银行可以对借款人的情况实施监控和分析,可以及早的发觉贷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这样便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然而尽管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在我国早已开始实施,官方早已强调活用,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还存在着单纯的按照规定划分资产的做法,并不是真正领会文件精神,并没有模拟借款人未来现金状况,从而判断借款人是否真正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因此五级分类方法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宏观因素

1.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飞速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模式增大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也就是发展中国家惯用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模式而非内涵扩大再生产来保证经济的不断增加,同时过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经济质量,这样做虽然在前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一些负面效果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渐显露出了征兆,如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和“经济过热”现象。因为盲目地追求经济在数据上飞速发展,结果却致使经济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暴露各种潜在的经济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得不偿失。此外我国企业资金来源过于依赖银行发放的贷款,习惯于空手套白狼,银行总贷款额快速增长的代价就是金融业贷款质量下滑,当经济无法正常运转时,政府只能硬着头皮放松银根,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投放量,从而致使通

货膨胀更为严重,进一步造成巨额银行贷款和违约,不良贷款随之产生。

2.宏观经济体系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依靠方式单调且粗糙,长久以来我国的经营手段一直都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一直充当着贷款发放人的角色,我国每次经济改革,银行最后都作为改革的买单人,巨额不良贷款就这样产生了。

3.资金融通结构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国情,国内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体系获取资金,缺少自由资金的企业屡见不鲜,企业的经营只能靠贷款,若企业出现问题,合同无法按时履行,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量必定会增加。

4.我国没有设立政策性银行时,通常政府会依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相应的贷款发放要求,也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政策性贷款的资金,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包括绝大部分的政策性贷款。

三、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建议

因为不良贷款率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故政府需要在不良贷款率的调控方面加大力度。

(一)应该注重对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与金融业相关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也要多加关注。虽然看起来,各种宏观经济因素,例如通货膨胀及货币供应量等相比较而言难以把握,所以为了未雨绸缪,尽量去对宏观经济变化情况多分析,构建出可以提前应对各种情况的应急机制。这样可以提前消除不良贷款带来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也可以与国内的各类政策保持一致的步伐。

(二)为了将风险管理做到尽善尽美,我们需要强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风控能力。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先进的风险监管系统,提前预防不良贷款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其次政府应颁布完备的风险准备制度,这样银行通过坚持实施来达到抵抗风险的能力。国外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具有科学的结构和严谨的原理,值得我国学习。而我国目前还缺少完善的银行风险准备制度,所以需要有足够的风险准备资金来保证商业银行在企业违约时还有正常运营的能力。

(三)信贷资金的审批模式要规范,审批要求必须要愈发严格。银行不能鼠目寸光,为了保持当前信贷量的持续增长,最大化自己本身的利润,盲目增发贷款量,而可以忽略信贷项目中蕴含的风险,这样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仅无法使银行不良贷款的状况得到改善,还会让新的贷款中的不良贷款量上升,使得银行业务的风险逐渐扩大。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商I银行不良贷款率对经济周期的时滞分析[J].财经论坛,2010(3)

[2]张淼.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发展状况[J].上海统计,2002(11)

[3]肖浩.经济增速、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和量化宽松[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

上一篇:论如何加强企业税务管理 下一篇:提高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电子银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