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与城市景观设计

时间:2022-10-20 07:56:44

传播学原理与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景观设计融合了各类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正是由于与各学科的交叉性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代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才有了今天不断创新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在广泛的相互整合的学科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应该是信息传播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景观设计,主要是着眼探讨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设计的景观作为沟通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的媒介,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作用。因此,引入信息传播学来研究景观设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设计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学特点

若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景观设计,将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自然也能找到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处理原始的信息材料(来源于制造者与受众)――设计观念或构思,然后将其转换为符号信息;受传者(使用者和观赏者)在看到这些符号后,用感官加以处理,并作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景观和受传者一起构成了解读系统;观赏者和使用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又会对设计作出反应,从而反馈信息给设计师。

特殊性。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营造过程是社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由于是在已有人工环境――城市中进行设计,使这个过程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即既有“建成景观”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发散性特征,也有外部环境向正在生成的景观传递信息的集聚性特征。

因此,城市景观设计既承担着向使用者传递设计者、制造者意图的功能,又承担着顺承和融入已有外部环境的任务。

以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为例,一方面广场上出现的景观建筑、雕塑、装置艺术乃至城市家具都是为了向进入广场的受众(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传递出城市文化特色的信息,另一方面,广场周边现有环境,如建筑色彩、自然地形地貌,这些因素则会在设计早期影响设计者和制造者对广场方案的确定,在项目建成后,这些要素会继续与广场互相影响,让进入广场的受众感受到景观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或者不和谐。

多样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景观的传播过程,社会上的一些人通过城市景观这个载体向另一些人传递着关于生活行为、审美情趣、文化品格等信息,甚至还可以传播具体的事件、历史与传统信息。因此城市景观作为信息载体长久而深刻地作用和影响相关的人群。然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在城市景观中接受的信息是多样的。因为受众是多类型的人,包括城市景观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有可能既是本地居民平时休闲放松的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参观游览的当地著名景观,比如宁波的天一广场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一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是宁波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块3.6公顷的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商业气息。天一广场既是一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娱乐中心,又是一个城市新的旅游景点,但在不同的使用者眼中,天一广场这两种身份的主次关系也各不相同。广场此时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综合体,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受众通过辨识,在其中各取所需,从而形成了传播信息的多样化。

运用传播学原理改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程序与方法

当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活动日趋频繁,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公园到小区内部景观的设计,种类繁多。在大量景观设计作品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设计缺乏互动性、缺乏人文气息等。那么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如何利用传播学原理来对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改进?

建立更为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增强设计的互动性。以往的城市景观设计通常都是一个单向的设计活动。即由制造者(大到规划部门小到房地产开发商)确定设计主题、场地规模、位置,而后由设计师进行具体方案的确定,其信息反馈只是停留在制造者与设计者,也就是传播者之间,常常将使用者,也就是受众排除在外。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环境领域的传播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播系统。因此,建立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才能使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尤其对于许多大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更是如此,比如许多城市广场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在前期和设计过程中随时接受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设计误差。

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大型景观设计的时候,已经开始注意到要征集使用者的意见,但是常常只是在投标完成之后,让市民在已有的几个投标方案中进行选择投票,整个设计程序的互动性还不够充分。

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将设计方案进行多轮公示或者工程全程跟进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收集受众的意见,将这些意见存档并且及时反馈给制造者和设计者,使两者可以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修改,从而使设计方案日臻完善,也使得项目在完成以后,使用率和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改进设计内容的符号化处理,提高信息的还原率。城市景观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受众解读过程和获取的信息也会与传播者产生不同,经过解读以后的信息会与原初信息之间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却希望信息能够在传递过程中保持一致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的时候应该充分地理解和分析受众的解读模式。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要使得受众在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重构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还原为传播者所希望的信息本体,就必须立足在城市本身,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气候、历史,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居民的生活方式各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考察,这样才能提取出受众能够解读的符号语言。因为在受众的思维中,一个城市传统的实体性形态有可能被“暂时蒸发”而留下一些抽象理念。那么找出能够代表这些理念的典型符号,即收集、挖掘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和代表城市精神的物质内核成为设计的关键。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最近几年,国内的城市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但是却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并没有找到恰当的符号语言来传递所要反映的城市文化,而是想当然地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更有甚者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形式,其结果必然就是创造出一套使用者无法理解的符号体系,造成了设计者的失语和受众的迷惑。

注重设计的细节,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其他的信息载体不同,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是立体三维的,受众常常是进入其中接受其传播的信息,而接受信息的方式通常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当人们在城市景观中漫游时,视觉时时与环境保持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路径的推移大量地被大脑接受,这时采取的是动态接受的方式。当看到特别吸引自己的片段时,才会采用静态接受的方式,对某一片断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受众在进行解读时,将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得到了对整个景观的最终印象。动态接受的信息形成对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的认知,而静态接受的信息则形成对设计细节的认知。两者只有互相统一,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否则给受众所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孤立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广场上出现的一切细节,比如城市家具、植被、材质甚至工艺手法都应该能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风貌。

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传播学原理对于景观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是研究人与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方式,并更多、更加切实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这符合当代信息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追求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更和谐、更密切、更合理的感性关系。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晓峰编著:《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俞景玮:《美国当代主要传播学理论概述》,《人文杂志》,1988(3)。

4.吕正华、马青编著:《街道环境景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编校:郑艳

上一篇:注意培养记者的职业素养 下一篇:树立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