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药物性胃炎93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0 07:47:46

中药治疗药物性胃炎93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胃炎是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刺激胃黏膜而引起的胃黏膜病变,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胃脘痛”、“反酸”、“呕吐”等范畴。本文就临诊时治疗药物性胃炎93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93例,其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41岁;其中服用解热镇痛类(扑热息痛、解热止痛片、去痛片等)32例;抗风湿药(消炎痛、布洛芬等)45例;激素类(泼尼松、地塞米松等)16例;服药时间长者1个月,短者1 d,各类药物均为常规用量口服。

2 诊断标准

2.1 原无胃病病史,发病前有服用上述药物史。

2.2 因服用上述药物后而出现胃脘痛、灼热不适、烧心反酸,甚则恶心、呕吐等症状。

2.3 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紊乱、充血、水肿或有渗出及出血点,符合胃炎诊断。

3 治疗方法

3.1 药物组成 柴胡10 g 、枳壳10 g、白芍12 g、甘草10 g、元胡10 g、川栋子12 g、连翘12 g、白芨粉15 g、海蛸15 g、瓦楞子15 g、黄连10 g。

3.2 服法 煎沸后30 min,取药400 ml,分早晚口服。服药期间停用一切其他药物。

3.3 疗程 最短7 d,最长40 d,平均16 d。

4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为治愈;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胃黏膜明显恢复为显效;症状好转,胃镜检查胃黏膜有改善为好转;症状及胃镜检查均无变化为无效。

4.2 治疗结果 治愈52例(55.91%);显效20例(21.50%);好转19例(20.43%);无效2例(2.16%)。总有效率为96.84%。

5 讨论

随着化学药物应用范围的扩大,其药物不良反应所带来的药源性疾病也日益增多。如何发挥祖国医学优势,采用中药撷抗或治疗这些不良反应,是人们努力探索的课题。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到某些药物造成胃黏膜损害而致药物性胃炎的证治规律,并取得良好疗效。药物性胃炎多有气、热、燥、伤的特点,故理气清热,养胃止痛,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故以四逆散合金铃子散行气活血止痛,连翘、黄连清热和胃,海蛸瓦楞子、白芨粉制酸止血,保护胃黏膜,且黄连、连翘有解毒消炎作用。诸药合用,可使胃热清、气机调、痛疼止。胃黏膜得以保护和恢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老年患者牙齿拔除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儿童反复感染和锌缺乏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