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疾病患者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20 05:23:21

糖尿疾病患者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252-01

【摘要】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探讨糖尿疾病患者凝血机制和纤溶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 对1 型糖尿病组、2 型糖尿病组、妊娠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 、血小板(PLT) 和D-二聚体(D2) 检测及比较。结果 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妊娠糖尿病组PT、APTT、TT都明显延长,FIB、PLT下降,D2 水平增高,均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 0.01) 。1型糖尿病组变化更明显。结论 凝血因子及纤溶功能的检测对动态观察糖尿疾病的病情变化、预后估计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 - 二聚体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深远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即是血凝状态及纤溶状态。为探讨糖尿疾病对凝血机制和纤溶活化功能的影响,分析其与糖尿疾病患者的关系,我们分别对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正常人检测了PT、APTT、TT、FIB、PLT、D2 ,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糖尿疾病参照1996年WHO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标准。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正常对照均经体检,各项生化检验证实。1型糖尿病组63例(男37例,女26例) ,年龄18~56岁,平均32.12岁。2 型糖尿病组78例(男49例,女29例) ,年龄34~75岁,平均46.18 岁。妊娠糖尿病组2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17岁。正常对照组82例(男41例,女41例) ,年龄20~76岁,平均42.37 岁。所有受检对象均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正常,排除既往肝、肾、血液系统及其他可以引起凝血及纤溶功能改变的疾病。

1.2 检测方法 PT、APTT、TT、FIB 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CL7000 全自动血凝仪,试剂均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原装配套试剂,D2 检测采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RA - 2100C Microplate Reader 酶标仪和RA - 2600C Milcroplate Washer 洗板机,ELISA 试剂盒采用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公司。PLT检测采法国贺尔特公司ABX12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所检测对象均应在抽血前7d停用影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药物。清晨准确抽取静脉血两份,一份用109mmol/ L 的枸橼钠(1∶9) 抗凝,2h 完成血浆分离;另一份用K2 - EDTA 抗凝2h 内完成PLT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SPSS13.0版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用( x ±s)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 检验。

2 结果

2.1 1型糖尿病组、2 型糖尿病组、妊娠糖尿病组PT、APTT、TT都明显延长,FIB、PLT 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 P < 0.01) 。1 型糖尿病组变化与2 型糖尿病组变化组相似,1 型糖尿病组变化更明显 ,见表1。

表1 糖尿疾病患者与正常健康人各项检测物的比较( x ±s)

2.2 糖尿疾病患者纤溶系统检测物的变化 糖尿疾病患者D2水平增加,均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01) ,而1型糖尿病组变化与2 型糖尿病组D2 水平增加幅度更大,尤其是前者,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 P < 0.01)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最严重的病理改变为血管病变,约70 %的患者死于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多数学者认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在2 型DM 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高糖抑制内皮细胞DNA 合成,糖脂代谢紊乱、蛋白的糖基化、缺氧状态下自由基的影响等,可引起血管壁内皮损伤[1,2] ,损伤的内皮释放出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血中静息状态的血小板受到生物或物理因素刺激(如血管内皮损伤后释放的活性物质等) ,其胞浆内颗粒膜糖蛋白释放与质膜融合,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发生数量重排和构象变化,成为活化血小板,活化的血小板所释放的大量活性物质又进一步加重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及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PT反映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或有循环抗凝物质的存在。APTT是测定内源途径凝血因子Ⅻ、Ⅺ、Ⅸ、Ⅷ的活性,同时也受Ⅰ、Ⅱ、Ⅴ、Ⅹ的影响。TT 监测弥漫性血管凝血(DIC) 、肝素治疗、纤维蛋白原数量和质量异常,纤溶活性增强。FIB是评价糖尿病,DIC、肝脏疾病、炎症及肿瘤的有效指标。D2 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维溶解酶降解下产生的FDP 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目前认为DIC 实验诊断中的一个特异性较强的指标。本研究显示, 糖尿疾病患者血浆中PT、APTT、TT、FIB、PLT,D2都有明显改变,其中1 型糖尿病的各项指标改变尤为显著。糖尿病导致PLT 数量质量异常,肝功、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障碍,这些因素使出血成为糖尿病末期常见而重要的临床表现。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合并DIC[3] 。本研究表明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患者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标志物D2 水平远远高于正常人,其机制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严重糖尿病时多器官损害,同时累及肝细胞,使肝细胞受损严重,解毒能力下降,毒素作用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致病因素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发生DIC 后又消耗大量凝血因子继发纤溶亢进,引发全身性广泛出血并发症。二是机体的高凝状态常伴以纤溶亢进,其发生依靠高凝状态所形成微血栓中慢慢形成的纤维蛋白溶酶来完成。纤维蛋白溶解水解纤维蛋白分子的肽链,使其成为许多可溶性小肽,即D2等。这些物质再无法交织成网状,所以微血栓不能再保持凝固状态而出现液化[4] ,引发继发性纤溶。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发展与患者体内的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血功能减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 可以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4 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了解2 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与凝血活化状态和血栓形成状况之间的关系, 同时可作为判断2 型糖尿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故提倡对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血液凝血4 项, 异常的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 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血粘度等治疗来改善血液循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同样的凝血指标的变化,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伴随着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同时也可能与其它的病变相关, 尚待进一步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立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28 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报,2006,31(6) :647~648。

[2] Richard AC. Dys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um in diabetes mellitus[J]. Circulation,1993,87(Suppl) :67.

[3] 孙荷仙,黄欠贵1 粮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多系统器官损害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3 ,8(2):99~1001。

[4] Swlladurai BM, Vickneswaran M, Duraisamy S ,et al. Coagulopathy in acute head injury a study of its role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J].BJ Neu2rosurg,1997,5:398~404.

作者单位:20215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上一篇:老年疑病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下一篇: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用于外科诊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