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文化之幸与不幸

时间:2022-10-20 04:09:24

民俗体育文化之幸与不幸

摘要:本文对刘景航先生主编的《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一书中所提出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思考,在提出民俗体育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思考了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俗体育;社会文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9-2随着交通、通讯科技的发达,地球缩小为地球村,文化现代化没有了国界。但是文化还仍然持续着它生命中的两件事:一是文化的结构,即文化的分布或地域性,另一个就是文化的运行,即文化的聚合和文化的发展。(周有光,《文化丛谈》)民俗体育作为地域文化和族群生命力的象征,它的聚合与发展对于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往往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在追寻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脚步时,人们不得不剑走偏锋地寻找具有载体性和实际操作性的文化实体,以便旗帜鲜明地标榜现代化的传播潮流。其中,刘航先生主编的《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一书,不仅让人体味到现代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光环与阴影,更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旨在追求尊重民俗体育的自然、自觉发展的治学精神。

书的开头从牵系着民俗体育研究者心理的三个基本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的描述性研究、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的互动性研究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性研究来解答了“民俗体育需要保护和传承吗?”、“民俗体育为什么需要保护和传承?”和“民俗体育怎样保护和传承?”这一以贯之的主宰着民俗体育命运的三个基本问题。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在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展示了连续的民俗体育文化不断的自动适应、自我完善和自然代谢的生命脉络,同时也提醒了世人,流行于当代的民俗体育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比照,对人类表现能力的不信任和人类主体的怀旧感,也是某种构想和和朦胧的动力,是对历史的超越与否定,是诸多新范式对旧范式的取代。

在所谓的现代化这个全新的世界里,漫长的时间被拉近,无限的空间被压缩,各种美丽动人的形体变成光瞬间游遍整个世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也不例外,它在历史上最短的瞬间里经历了全世界的检验而后被认知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本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现代化思维模式,民俗体育的功能撕去了高贵、神秘的面纱,它的现代性变得亲民和朴实。而表征着农业文明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长久性终结,民俗体育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其参与社会文化主流的通行证。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从普遍性走向猎奇性,已经由文化发展史上的客观化和形式化发展到主体化或自我主体化。而民俗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则是将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具体性推到抽象性,抛弃现实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民俗体育的现代化过程体现了人类意志的无限性向体育本身的迅速扩散,原则上不受预定规则的主宰,而且不能通过把规定的范畴应用于这现代化过程,根据规定性的判断来判断它,但我们仍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当下的民俗体育向人类广泛的显示,它并没有完成普遍性的事业,而是实际上加速了它的原始合法性的丧失。这一沉重的研究结果也揭示出,民俗体育的现代化反映的是一连串的历史性的阶段,它不可能像科技一样习惯地进行理性与感性的断裂,因为文化习惯连续,伴随着农业文明的民俗体育文化的时间已经流动千年,不可能再回拨到零时重新出发。

民俗体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不断开放的生命系统,它在时空纬度上不断的延展,转化和发展。(本书124页)书中谈及了民俗体育具有有机生命体的特征,不管是竞争协同的互动关系,还是二律背反的演进规律,抑或是寻求历史传系的形象重塑,以及外求改造、内求适应的兼容并蓄发展形式,作者始终都在追求将一般的生物进化作为文化进化的模式,一种普遍倾向嵌有全部的个性和表现特点,以期跨越对其进行折射或甄别的外源性技术和内源性环境,而每一个个性的特点进行保留、选择或者聚合都会引起生命系统的聚变,并据此推动民俗体育研究技术谱系的发展。不可否认这一研究技术的成功性,但是民俗体育的发展应该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创造与模仿、构形与发现的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当我们还沉醉于民俗体育的描述性研究时,突然发现,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仍然薄弱或缺失。虽然书中的研究方法带有理论的支撑,但是在读者看来仍然带有“附属”和“移植”的色彩。

这部作品对于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了生命有机论的叙述,比如描述“民俗体育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系统,它始终处于动态演化之中”(本书4页),本书最后也对民俗体育进行了系统论和自组织的探讨,也许会有人认为这些方法的运用,除了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无多少内容关联之外,因为形式的突破正好可以反证内容上的突破无力,但是一部好的作品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这一点,多少让我们觉得对民俗体育的现代化研究变得有点儿琐碎和现实化,因为文化艺术源于现实,但是高于现实。也许还有不少人说,就是在叙述内容上,作者也迈向了叙述的平庸的泛化,而我理解的泛化在于向网络生态和自媒体时代的臣服,这本书并没有让民俗体育从网络和媒体中剥离出来进行解构研究,而是映像的再度呈现居多。尽管这些见解都很严厉或者犀利,令人可以看见这部作品的羸弱之处,但即使只是由作者呈现出来的映像镜头,对我来说仍具有某种沉酣的震撼力。因为本书的出现,提示了生活于其中的人类将与充满生动性与多样性的自然融为一体,再也不会感到自己是栖身于充满敌意和冷漠的自然之中的异乡人。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之难题。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都可以对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好事,但是好事背后也有一种隐患,那就是背上了文化的“包袱”,缺少文化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文化是我们一个民族血管里的血液,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意味着生命的衰退。所以,一个民族文化有没有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取决于它能不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能不能创新。因此,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民俗体育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积极加入进来,民俗体育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才能走向世界,成为闪耀东方文化智慧的体育文明,屹立于世界舞台。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文化和平崛起的时代,中华民族本身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气,要有自己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而营造这一价值体系的最直观和最有效的莫过于民俗体育文化,通过对其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改造,顺利融入世界文明是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毫无疑问的,民俗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历史素养。民俗体育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有见微知著的影响力,能够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要解决目前传统文化的精髓无法与市场文化相抗衡的现状,不是像主流媒体提倡的那样,采用灌输的方法由上而下的进行文化和文明建设,势必事倍功半,必须深度考虑国民的需求,大力开展民间民俗艺术等文化活动,壮大群众性民俗文化演绎队伍,提升民俗文化素养,并强化对民俗文化的规范化和保护性管理,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适当拓展有偿服务范围,建立“以文化补给民俗文化,多行业协助民俗文化”的运行机制,实现去行政化,建设覆盖面大、牵动性强的社区民俗文化网络,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独立生存和长久发展。

读罢此书三遍,不免又有些伤感,不为文化的陨落,只为人类天性的再现。细细思量,此书不仅仅向读者展示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研究,也表达了唤醒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天性,一起感受大自然天赋之香的幸福心情以及渴望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这揭示了人与大自然的日益疏远的现实,也表达了人类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立意。思及至此,除了感叹世事变迁之外,还要感谢作者的深刻思维。

上一篇:例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特征 下一篇:“三学一教”: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