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致命伤”

时间:2022-10-20 02:48:14

上市公司的“致命伤”

摘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这一严重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的特点,指出了原因及对策,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股东占款 关联方资金 中小股东权益

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的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的情况也是相当惊人的,大股东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侵占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严重削弱了上市公司的独立性和资产质量,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大股东占款与对外担保和委托理财被喻为上市公司三大隐患,皆因它们随时有可能会突然爆发而危及到上市公司的健康肌体,乃至于生存状况。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被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情况,大股东占用资金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大股东侵占资金行为。由于关联方资金占用有将上市公司变为大股东“提款机”的嫌疑,给资本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一、大股东占用资金现状

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由来已久,而且金额巨大。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召开的“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验交流暨总结大会”透露,当年下半年对1175家上市公司进行普查,发现676家(占57.53%)的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现象,被占用资金合计高966.69亿元,平均每家被占用资金1.43亿元。而2002年全年,全部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总额只有961.75亿元。在这些公司中,有27%的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违规占用其资金或资产的行为,20%的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关联方提供担保。从占用资金的主体上看,主要是大股东直接占用,此外还有大股东的附属企业和其他关联方占用等。从资金占用的方式上看,多数上市公司资金占用是在控股股东和其他关联方与上市公司发生的经营性资金往来过程中形成的,即属于有交易背景的经营性占用。同时,也有部分是由于大股东自身资金紧张而要求上市公司为其开具承兑汇票、提供委托贷款、拆借资金或偿还债务等,都是没有交易背景的占用资金,属于典型的违规占用。

2003年这一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研究显示,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的实际情况呈现更为严重的趋势。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主要体现为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款净额三项数字居高不下。数字显示,截至2002年,1218家境内上市公司应收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净额分别占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24.3 7%和9.79%。至2003年三季度,1301家境内上市公司的这两项比例分别为25.77%、10.29%。而这一结果还不包括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在2001年、2002年已加大的坏账准备金计提。为此,管理层在2003年8月正式颁布实施了《关于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从整治效果看,有一定改观,到了2003年底,关联方占款余额为577亿元,下降幅度为40%。但到了2004年6月份止,统计显示关联方占款余额仍有535112亿元,下降速度则明显趋缓,基本上没有明显改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变本加厉的迹象。

二、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大股东占款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巨额资金被占用必定会影响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更为严重的是,资金被占用直接“吞噬”了上市公司的巨额利润。最“典型”的,如ST轻骑一年亏损34亿元,其中30亿元为大股东欠款金额坏账。

(二)资金被抽走,上市公司发展受到影响,严重削弱上市公司资产质量

大股东普遍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已经成为制约上市公司发展的一个毒瘤,不少公司甚至因此被逼上了退市之路,如*ST江纸、*ST南华等,同时这种行为也损害了公司其它股东的合法权益。

(三)资产水份过高、资本结构恶化

上市公司将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的应收款项,作为流动资产列报,会造成负债低、股东权益大、每股净资产高的假象。

(四)短期偿债能力被削弱

财务风险加大上市公司由于存在着应收大股东的巨额款项,使企业的流动资产结构极不合理,降低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大股东占款极大的削弱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会使企业面临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财务拮据风险。

(五)收取占用费,粉饰公司的盈利能力

大股东占用资金,上市公司可以向大股东收取“可观”的资金占用费。资金占用费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来源”,粉饰了公司的业绩,掩盖了部分公司盈利能力弱化的现实,对广大投资者造成了严重误导。

三、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被大股东长期占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上市公司体制转轨不彻底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相当多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这些企业改制不彻底,成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90%是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后包装上市的。为达到上市所需条件及受改制政策和配套措施的限制,公司上市普遍采取了对原有公司进行剥离、以主体部分为基础、组建成股份公司而进行上市的方式。对于这种分立重组的上市方式,集团公司承担了一定的包袱。从整个集团来看,最好的优质资产注入了上市公司,而仅保留了劣质资产或非经营性资产,就必然要获得一定的回报。

(二)公司股本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健全

“一股独大”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特色,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利用其绝对的控股地位,几乎完全支配了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这也为大股东占款埋下了隐患。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本身的欠缺,使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在决策过程中大股东不顾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就可想可知了。

(三)上市公司“生产”利润的需要

有些上市公司自身生产经营状况较差,面临亏损或停牌的危险,于是便同大股东达成某种协议,如将公司账面价格极低的资产以离奇的高价出售给大股东,创造巨额利润,但大股东并没有以现金支付给上市公司,而是以应收账款挂账,从而一方面上市公司实现了利润,另一方面形成了大股东欠款。再如,有的上市公司直接将款项借给大股东,然后向大股东收取资金占用费,这样,在公司“产出”利润的同时,也就形成了巨额的应收账款。

(四)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监管不严

上市公司资金被大股东长期占用,且收回困难的局面为什么至今不见好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法律支持和监管不严。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财产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而造成关联交易盛行,而大股东借此

乘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成为普遍现象。从政府监管看,负责上市公司监管的证监会职权尚有局限,比如,只监督上市公司,不监督控股股东。从法律制度来看,我国缺乏对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的问责机制,缺乏打击资金非法转移的法律法规,以及缺少当中小股东利益受到大股东侵害时诉讼制度。

四、应对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大股东的监管力度。 部分大股东或关联方之所以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化公为私,就是因为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条文束缚大股东占款行为,且缺乏对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的问责机制。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占用上市资金方式是多种多样,有时很难查处。现行法律中,并没有对大股东或控制人占用或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这也是导致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现象得不到遏制的法律根源。因此必须借助法律来惩戒占款大股东及责任人,加大其违规成本。

(二)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

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占用资金现状的关键问题是改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的关键在于合理分散股权,即通过持股主体的变化,或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下降,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引进并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控制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的风险分散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资金和融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独立作用

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独立审计能力。加强与中注协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建立中介机构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提高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与监管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四)以股抵债,偿还上市公司资金

所谓“以股抵债”,是指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侵占”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以股抵债”为缺乏现金清偿能力的控股股东解决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提供了现实选择的途径。“以股抵债”简单地说是一种债务重组,即上市公司以对大股东的应收款回购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权,并予以注销。通过以股抵债对于解决大股东巨额资金占用现象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的出台,有助于加大解决股东占款力度,但关键要看执行力。在目前相关法治法规有待完善、市场经济环境有待规范,很多问题已远远超出证券市场本身范畴的情况下,要想根除大股东占款的顽疾,并非一蹴而就的,仍是任重道远。

上一篇:人力资源会计向智力资本会计过渡的必然性分析 下一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