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胃炎2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0 09:38:36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胃炎28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应用中药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治愈11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稳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半夏泻心汤 三联疗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90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发生在胃黏膜的任何部位,根据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本病属于中医之“胃脘痛”“胃痞”“痞满”等范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患者56例,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4~62岁,平均43岁。对照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6~64岁,平均45岁。按病例组织学变化,一般分为2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可累积胃的各部,但以胃窦最为常见,病变多为多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局限于一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炎症的进一步发展。胃黏膜变薄而平滑,皱襞变细,甚至消失,黏膜表面呈颗粒状,偶有糜烂、出血。上述病例均以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为根据。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制定。病程迁延,有与进食有关的上腹部疼痛,或饱胀不适,嗳气等其他消化道症状;符合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与胃黏膜组织活检,所有病例做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教材进行制定。①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②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③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凡具备以上①②项,参考③即可诊断胃病。

排除标准:消化性溃疡、胃息肉、消化道肿瘤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及严重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口服,药物组成: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0g,砂仁10g,白蔻仁10g,枳实10g,香附10g,丹参30g,白术10g,薏苡仁12g,元胡10g,白芍20g,甘草6g,大枣10枚。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均禁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保持饮食规律,少食多餐。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遵循个体化原则,用三联疗法方案,1种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2种抗生素(克拉霉素0.5加阿莫西林1g)联合治疗,2次/日,疗程21天,有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加促动力药。HP阴性患者根据病情选用常规抑制胃酸(质子泵抑制或H2受体拮抗剂)、保护胃黏膜(铝制剂或铋剂)、促动力药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各种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饮食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征较前好转,饮食增加;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

结 果

治疗组治愈1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治愈11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典型病例:患者,女,48岁,2009年9月8日就诊。患者胃脘痛6年,伴有困倦乏力,畏寒怕冷,纳呆口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数。证属脾虚胃热,胆胃不和。治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方药:半夏、陈皮、柴胡、元胡各10g,黄芩10g,党参15g,干姜、黄连、甘草各6g,蒲公英15g,香附10g,姜枣为引,7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后,呕吐再未发作,纳谷增进,但仍有口苦,胃脘隐痛,痞满,困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数,药到病所,仍以上方加减、继服7剂。再诊时,除困倦便溏外,诸症若失,用六君子汤调理善后,巩固疗效。此病例患者寒热虚实错杂,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舌苔薄白,大便溏下,是脾气虚弱,舌红脉数,口苦呃逆,热留于中;胃脘胀满,畏寒怕冷,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祛邪扶正、升降协调,诸症悉除,疗效甚佳。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HP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有关,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上腹饱胀不适、疼痛、嗳气、纳差等症。目前西医常规予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根除HP治疗、促进胃肠动力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容易反复,难以根治,且慢性炎症在HP根治后消除亦很缓慢,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或阿莫西林,保护胃黏膜、抑制HP,吗丁啉促进胃动力。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或“痞满”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所致。气机不调,升降失常,在胃则气机瘀滞、通降失职,在脾则运化失健,清气不升,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序,传导障碍,出入不利而出现种种病证。因此,治疗本病脾胃同治,“升降”最为关键,“升降”之枢得复,气机通畅则纳化常,胃失和降。各种原因日久必然导致气滞血瘀、食积、脾胃虚弱等寒热虚实错杂证。多年来用半夏泻心汤主方加味,该方辛开苦降,升降同调,益气健脾,寒热并用,具有温而不燥之特点,该方能增强免疫,保护胃黏膜等作用。同时加白芍、丹参、元胡活血化瘀,缓急止痛,枳壳、香附、砂仁、白蔻仁疏肝理气行气宽中,薏苡仁健脾化湿。全方具有理气化湿、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作用。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有明显优势,缩短了病程,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28.

2 李克绍.伤寒论语释[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26.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年)[J].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6.

4 李益农.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1983,22(5):257.

上一篇:中医辨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84例疗效观察及分... 下一篇:温胆汤治疗癫痫等症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