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时间:2022-10-20 07:54:56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摘要:在各种世界观及文化意识呈现多元、复杂状态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了当代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概念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隐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教育中针对培养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以此为相关高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化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Today, the view of the world and cultural awareness presents a diverse and complex state, so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real problem that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not be avoided. From the concept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a variety of risks in social adapt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work of the relevant 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校教育;社会适应性;择业观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social adaptation;career outlook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93-02

0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与多元所有制的新经济秩序逐步完善,使得社会文化也逐渐趋向多样化。我国社会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成员的世界观、利益取向、文化审美、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当代大学生必须及时增进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从“校园人”到“社会人”,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在角色转变过程中的适应困难,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做出“会说不会做”、“学生腔”等负面评价。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出既适应社会环境发展也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始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1何为社会适应性

心理学有关理论认为,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表示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水平,其中包括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对学习与工作方式的适应、对压力与挫折的适应等。社会适应问题是社会人都需面对的问题,它是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积极的互动关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离开高校走入社会阶段,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及时改变自身的属性、功能,增强适应外部社会变动的能力,通过这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与社会达到协调、和谐状态的一个角色转换过程。

社会适应并非绝对的平衡,也绝非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通过逐步了解、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达到了社会适应,即实现了基本社会化,但他还要进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在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后,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生活而继续学习和变化的过程”,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动态统一过程,就是社会适应过程。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跟上社会和时代进步的步伐。因此,一个人在实现了基本社会化后仍要坚持继续社会化,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人的终身课题。

2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患分析

2.1 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比较片面现实社会世情、国情究竟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的社会究竟在向何处发展?一些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的形势认识并不清晰,突出地表现为他们看不清社会走势,易受社会多元文化、特别是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晰,导致大学生在初入社会时要不就低估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和负面现象,要不就盲目追求所谓“时尚”、“个性”,当因个人实力与外界条件所限不能如愿时便会夸大社会的复杂性和负面现象,片面悲观、比较偏激。如果这种片面思想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势必会导致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社会适应性缺失。

2.2 人生价值观念有所偏颇,社会责任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有所缺失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注重的是效率、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经济导向使得一些国家过热地追求GDP增长,而社会大众对于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卓越”的依据,人格的高下优劣反倒成了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如此的社会观念导向,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往往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重自我权利意识而淡化社会责任意识,重物质利益轻道德利益,重享乐轻付出,着重考虑的是“我将获得怎样的回报”而非“我应该怎样回报社会”。

2.3 部分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比较滞后,不适应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笔者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采访发现部分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比较滞后,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是从临近四年级时才形成了择业意识,并未在一、二年级时做好准备,这种仓促择业的状况显然同严峻的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对于择业目标的明确确定这一问题,超过60%的学生表示在大四临近参加招聘会的时候才刚刚确定或者依旧模模糊糊,这种状况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而面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适应不良现象,采访中,部分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对于激烈的竞争形势感到“恐慌”、“胆怯”,更有同学表示不大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可以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尚未走上社会就已经产生怀疑、畏惧、退缩的倾向,缺乏自主、自强的信心,这无疑会对他们将来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人发展构成极大的隐患。

2.4 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出现偏差,期望值过于理想化,对自己的职业适合性缺乏应有的了解采访中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在选择工作时,部分学生只以短浅的、眼前的金钱收入作为依据,追求“高稳定”、“高工资待遇”,而并没有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来确立理想。此外,一些学生的职业理想化倾向除了表现在收入水平预期值外,还表现为对于工作性质的高期望上,采访中,大多数学生表示,一开始就希望找到自主性、创新性高的工作,这种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可能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的丧失,同时也意味着挫折与失败机会的增加。

3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作为高等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良好、职业道德高尚、专业业务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是进行新时代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着力建设一支拥有高尚师德、良好师表、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束缚、善于创造新思维新机制的师资队伍,释放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教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能力。在加强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3.2 重视形势政策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社会走势

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要充分发挥形势政策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形势政策教育课程并非“形式”,若能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意义,深刻为同学们解说社会当前热点、分析社会未来发展走势、解构社会就业需求,用主流的、正确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保持良好心态,能够清晰认识社会,正确评估当前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冷静对待社会负面现象,并主动顺应社会需求发展自我素质与能力。

3.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生机构、学生社团等组织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工作能力

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适当地“跳出课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锻造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学生机构、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引导学生更加贴近“小社会”的环境,在活动、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塑造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两套思维体系,即人文的哲学思维体系——安静与善良,以及应对工业、商业社会的体系——效率与利益;并着重增强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4 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它能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将要担负的社会责任,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变。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纠正自我意识偏差和失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学生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1).

[2]张晔.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3]李大勇.试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

[4]王艳慧,李奇.高校学生社会适应性生成的教育根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1).

[5]唐红娟.大学课堂中自我和谐认知与社会适应性渗透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上一篇:影响聚合物产品不溶物指标因素的分析及控制措... 下一篇:浅谈水生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