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对拾荒者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扬州为例

时间:2022-10-20 05:22:34

城镇居民对拾荒者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扬州为例

基金项目:“益暖中华”――第三届谷歌杯公益创意大赛。

摘要:目的:了解扬州市城镇居民对拾荒者的基本情况、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的知晓情况,为改善拾荒者的生存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整群随机抽样选取扬州市城东、城南、城西地区的居民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

结果:参与调查的428名城镇居民中,62.90%的调查对象认可拾荒的重要性,48.80%关注过拾荒者,87.10%认为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48.13%觉得社会对拾荒者有偏见甚至歧视,75.50%对拾荒者持“同情”态度,64.70%认为拾荒者卫生情况很差,85.98%认为他们应该享受特殊的医疗援助。

结论:扬州市调查的大部分居民认可拾荒者的社会作用,但对拾荒者的关注较少;绝大部分居民认为拾荒者卫生情况很差、社会地位较低,对其处境持同情态度并认为拾荒者应享受现有基础之上的特殊医疗援助。社会应该更多关注和帮助拾荒者。

关键词:拾荒者 生存状况 认知情况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02

Cognition of Urban Resident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cavengers――Taking Yangzhou For The Case

Li Yulai Wen Meng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Yangzhou urban residents' awareness of basic information, social role,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security on the scaveng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scavengers to provide reference.

Methods:Using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of Yangzhou city, east, south, west area residents one on one questionnaire.

Result:Surveyed 428 urban residents, 62.90 percent of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scavenging is necessary, 48.80% concern about scavengers,87.10% think that they are in the bottom of society, 48.13% think that society is biased against scavengers, 75.50% hold "sympathy" attitude, 64.70% think scavenger's health condition is poor, 85.98% think that they should enjoy special medical assistance.

Conclusion:Most residents in Yangzhou recognize the social role of scavenging, but show less concern about the general scavengers. Most people believe scavengers are in low social status and poor hygiene manner and should enjoy the special support based on existing medical assistance.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nd help scavengers.

Keywords:Scavengers Living conditions 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拾荒者群体也迅速壮大。据统计,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拾荒者230多万人 [1]。由于拾荒者生活水平低下,在住房、医疗、教育、人际交往、社会保障中处于不利的处境,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因而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改变处境 [2]。他们的生存现况得到了社会人群的同情,但也经常受到误解和歧视。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垃圾生成量已达1亿吨以上,历年累计垃圾已达60多亿吨,人均年产垃圾440公斤,由此可见,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 [3]。拾荒者的出现减少了垃圾污染,提高了城市的卫生质量,实现了资源的可再生与利用,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关注拾荒者群体对城市管理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制定有效对策,依法规范管理,切实发挥好这一群体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4]。为了了解扬州市城镇居民对拾荒者的认知情况,唤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并为改善拾荒者的生存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扬州市城东乡新星村、城南荷花池社区、城西小康人家三个社区的430名居民。

1.2 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进行预调查,以一对一现场问答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题目以多选题为主。本次调查共发放430份问卷,回收42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9.53%。

1.3 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构成比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表1 调查对象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2.2 居民对“拾荒”概念的理解。在所有调查者中,对于“拾荒”概念的理解,认为“拾荒”是“收废品”的188人,占43.93%;认为是“捡破烂儿”的244人,占57.01%;认为“脏”的69人,占16.12%;认为“不文明”38人,占8.88%;认为“影响社会形象”45人,占10.51%;认为“拾荒”有其他含义46人,占10.75%。

2.3 居民眼中“拾荒”给社会带来的效应。当问及拾荒的社会作用时,前三位的回答分别是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美化环境为67.76%、56.07%、43.93%。见表2。

表2 居民眼中“拾荒者”给社会带来的效应

2.4 居民对拾荒者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所有调查者中,认为拾荒者贫穷、拾荒者处于社会底层、应该享受特殊的医疗援助、拾荒者卫生条件差、拾荒有必要、关注过拾荒者、社会对于拾荒者有偏见甚至歧视的分别为94.39%、87.15%、85.98%、64.72%、62.85%、48.83%、48.13%。见表3。

表3 居民对拾荒者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3 讨论

3.1 居民对“拾荒”的理解有待重新定位。调查显示,部分居民对“拾荒”的认识较为片面,还停留在传统的认为拾荒者仅仅是那些捡破烂为生的群体的认识中,且是脏、不文明、影响社会形象的代名词。而实际上,拾荒者也包括收废品以及小型废品回收站的从业人员。根据王华拾荒行业内部的社会分层理论 [5],居民眼中的拾荒者只是五个等级层次中的第五等级,即沿街翻垃圾桶或者到垃圾场去捡拾垃圾。

3.2 部分居民对拾荒者的社会作用持消极态度。对于“拾荒”的社会作用,超过半数的居民肯定“拾荒”在“垃圾回收”和“资源利用”方面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但仍有15%的居民认为“拾荒”会带来“二次污染”、“疾病传播”等负面影响,显然居民对“拾荒”的社会影响有排斥心理。

3.3 居民对拾荒者关注度和认可度低。大多数拾荒者居住的地点固定,与周围邻居有较多接触机会,调查结果显示,85.3%的居民知道周围存在拾荒者,而表示关注过此类人群的仅占所有被调查者人数的48.8%,愿意体验拾荒经历的仅占41.4%。在居民的理解中,拾荒者卫生条件差、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这些可能是居民对拾荒人群关注度和认可度低的直接原因。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公益组织加大宣传,加深公众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理解,主动接近帮助拾荒者,提升他们的社会认可度。

3.4 政府的扶持力度欠缺。据调查显示,仍有14.02%的居民认为不应该享受特殊的医疗援助。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对拾荒者的忽视、或是当地人对拾荒者的歧视,还是拾荒者本人对他们命运的认识,都刻上了拾荒及拾荒者所蕴含的特定符号意义的烙印,这些意识和态度都直接影响社会给予其的地位及扶持力度 [6]。而政府既意识到拾荒对于废旧回收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又不愿正面面对拾荒者的贡献,使其处在“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拾荒者无疑是社会底层的一部分。在社会转型期,很多改革的配套措施都没能及时地实施。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许多群体都没能得到及时照顾。政府应该给予拾荒者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将拾荒者群体及时纳入现有的医疗疗保障体系的同时,研究建立符合拾荒者职业特点的专项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应当更加重视拾荒群体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肯定他们的价值,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对待拾荒者。对于拾荒者自身,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摆脱贫困和受人歧视的命运。培养垃圾分类收集意识,规范拾荒者行为,增强拾荒者的卫生防疫和自我保护意识 [3]。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以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做遵纪守法的公民,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随着节约型社会的推进,就业环境的公平化、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废品回收行业的规范化、收废网站的专业化、政府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城市拾荒者将逐渐升级为城市的职业性劳动者,将在城市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职业角色,拾荒者的数量将大大减少。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拾荒者被社会的认可程度才能提高,拾荒者等弱势群体才能得到肯定和关注,拾荒者群体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和谐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郭江平.对拾荒群体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0(3):150-153

[2] 赵泽洪,宋,刘琼.重庆拾荒者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7-9

[3] 张登国.城市拾荒者的透视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8-12

[4] 周云朝,刘杰,王青春等.城市“拾荒者”现状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1(21):244-245

[5] 王华.社会学视野下的拾荒者[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0-51

[6] 周大鸣,李翠玲.拾荒者与底层社会:都市新移民聚落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30(2):46-49

上一篇:局部封闭(鸡尾酒疗法)在“掀盖式”髂骨松质骨... 下一篇:论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全民共享的条件与个性化...